2015年5月22日 星期五

禪定入門

禪定入門


有人曾把歷代高僧的壽命與歷代皇帝的壽命相比較,發現生活清苦的高僧平均壽命高於皇帝。
這些人健康長壽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主要的原因要歸功於禪定(又稱坐禪)。 
禪定對養生的重要作用,可以用中醫的觀點來加以解釋。 
《黃帝內經》說: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說明精神的安定與和諧在抵抗疾病和延年益壽方面的重要性。 
由於禪定的特殊功效,許多人都欲修習禪定、瑜伽等功法,其中既有渴望健康長壽的老年人,也有追求心理放鬆的年輕人。 
然而,對普通人群而言,目前修習禪定存在的主要問題是:不注重性格修養,沒有調整好心態,最終導致修習失敗。 
作為初學者,應該掌握循序漸進的原則,首先要瞭解修習禪定的一些基本要求,千萬不可急於求成。 
修習禪定需要做以下調理:調理飲食,食不宜過飽,過飽則氣急身滿,百脈不通。 也不宜過少,過少則身虛心懸,意念不固。每餐八成飽即可,飯後一小時入坐為宜。調理睡眠睡眠不宜過多,初學者以每日不超過八小時為宜。隨著修習功深,可逐漸減少,因為靜坐本身就是一種良好的休息方式。 
調身所謂調身,即端正身體姿態,因為它與人的呼吸及精神狀態有很大關係。禪定所說的調身主要指坐禪的身體姿態。 
入坐之初,寬衣解帶。若用跏趺坐(雙盤),即將左腳小腿曲加於右腿之上,使左腳掌略與右腿齊,再把右腳牽上加於左腿上。 
初學者或年紀較大的人雙跏趺有困難,可改用半趺(單盤)。 
調息所謂調息,即調整呼吸的狀態。無論是印度的瑜伽、佛教的禪定還是道家的內丹功,都十分重視對呼吸的調節。一般來說,呼吸方式分為四種: 
喉頭呼吸:這是一種不好的呼吸方式和習慣,呼吸短而淺,僅僅在喉頭出入。 
胸式呼吸:氣體吸入後能夠達到胸部,使肺葉比較充滿,這是一般人常用的呼吸方式。它與喉頭呼吸屬於自然呼吸,但不能算做調息。 
腹式呼吸:氣體吸入後能夠達到小腹,在吸氣時,空氣入肺,肺底舒張,把膈肌壓下,這時胸部空松,腹部外突;呼氣時,肺部緊縮,膈肌被推而上,緊抵肺部,使肺中濁氣盡量外散。此種呼吸強度較大,需加意念。 
體呼吸:呼吸深長綿細,一出一入,自己不知不覺,好像進入了無呼吸狀態。到此地步,便達到了調息的極致。 
除了做到以上的調整外,禪定還要求修煉者做到調心,所謂調心,即調整好心理狀態,令其不沉不浮不寬不急。 


以上為坐禪在調身、息、心方面的基本要求。若練功完畢出現氣急、身體不端正等現象,需隨時矯正;若身體姿勢自我感覺良好,而氣、心不調和,要隨時將其調至適中,如此能較快並持久地進入禪定境界。
我們要懂得什麼是「禪定」,要把禪定的定義搞明白,不能夠產生誤會。禪宗六祖?惠能大師在《壇經》為我們解釋,「外不著相叫禪」,「內不動心叫定」,坐禪,「內不動心叫坐」,坐就是定。我們曉得六祖大師在黃梅參學,他是從《金剛般若經》悟入的,這個?說法也是從《金剛經》裡面來的。《金剛經》在末後世尊教導須菩提,弘法利生必須要具備的條件,就是「不取於相,如如不動」。


不取於相就是外不著相,如如不動就是內不動心,所以六祖的講法,就是《金剛經》這兩句話。這兩句話用現代的話說,內不起是非人我之見,不生貪瞋癡慢疑之想,這是定;外不受外面境界五欲六塵境界的誘惑,這是禪。 所以你要懂得禪定真正的意義,然後才曉得佛法八萬四千法門都是修禪。佛法修行的總綱領是因戒得定,因定開慧,戒定慧三學。禪定是屬於定學,是佛家修行的樞紐。 
八萬四千法門,這是說修禪定的方法、手段不一樣,但論方法、手段是無量無邊,不止八萬?四千,哪個法門都能成就禪定,都能幫助你「內不動心,外不著相」。
所以,念佛堂也可以成就禪定,不但成就禪定,而且成就很深的禪定。釋迦牟尼佛在《大集經》裡面讚歎念佛法門為「無上深妙禪」。無上深妙禪就是淨宗講的功夫成片、事一心不亂、理一心不亂,也?叫「念佛三昧」。(三昧、梵語、華言、 正受(正常的受用)禪定是也)我們明白這個事實真相,對於修學就不至於疑惑,依照經典的理論方法修學決定會成就。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