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光耀的光亮與陰影
曹長青
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以91歲高齡去世。這個爭議性人物在1965年領導新加坡從馬來西亞獨立出來,被視為「建國之父」,並在隨後的50年把新加坡建成全球最富裕國家之一。。
李光耀的選擇主要跟新加坡的獨特歷史有關:新加坡獨立後第二年(1966),中國爆發了文化大革命。那時候的毛澤東周恩來們,想把華人占多數的新加坡變成東南亞的古巴,成為紅色中國的勢力範圍。中共支持馬來西亞的共產黨滲透新加坡,進行革命煽動,導致剛剛獨立的新加坡面臨危機。
在這種局面下,李光耀採取了三大措施,來抵抗中國的統戰和革命滲透。一是加入英聯邦,後來全面跟美國結盟,以確保自己的國家安全;新加坡政府過去五十年一直是美國的盟友,從來沒有反美。二是實行市場經濟,保護私有財產,結果促進了新加坡的經濟繁榮;有了經濟發展,就有了社會穩定。三是把英文定為「第一語言」,新加坡憲法和法律文件以英文書寫。包括學校教育主要也是英文,這樣就從語言上切斷了跟中國的內在連結。現在新加坡的550萬人口,80%以上說英文。
李光耀當時甚至聲稱:「我不是中國人,就如肯尼迪總統不是個愛爾蘭人。慢慢的,世人會知道,新加坡姓李、姓高、王、楊、林的人們,外表上是中國人,說著華文,然而卻與中國人不同。我們有中國人的血統,我們不否認這點;但重要的是,我們以新加坡的立場思考,關心新加坡的權益,而不是以中國人的立場,為中國人的權益著想。」
深入了解李光耀的這個背景,就能夠明白,到了後期,中國的威脅消失了-鄧小平1978年 訪問新加坡時對李光耀承諾,中國不再輸出革命,就是不再實行敵視新加坡「李氏政府」的政策。這之後,李光耀就不斷歌頌鄧小平。中共六四屠殺遭舉世譴責,鄧 小平接見李光耀時說「殺二十萬穩定二十年」,李後來引述,甚至推崇鄧小平是「人中之傑」,更不要說後來對江澤民、胡錦濤的誇獎。
對李光耀來說,他的最大利益、最大考量是兩點:一是保住新加坡的獨立;二是保住他(及家族)的政治權力。所以他要通過跟英美聯盟的「親西方」政策,早期對抗了中共和馬共的顛覆壓力,後期(在中國威脅消失後)又跟北京建立密切關係,為紅色中國如何對付美國出謀劃策,與此同時又為美國的基辛格(季辛吉)們出招對付中國。等於在中美鷸蚌相爭中,獲「李翁之利」。
英國思想家以賽亞.柏林曾把知識人分為兩類:狐狸和刺蝟。刺蝟型是死守原則理念、始終如一;而狐狸則隨機應變,實用+機會主義。李光耀就是這種「老狐狸」,而且又高壽,至死都實質掌權。他是以不變應萬變:這個「不變」就是保住他的權勢和影響力。
所以這個所謂「新加坡模式」實質是保住一黨獨大的威權模式:經濟發展,政治壟斷。比如淡馬錫控股公司雖說是國家擁有(財政部擁有100%股份),但實質上被李氏家族控制(李光耀兒媳何晶曾是執行董事CEO)。新加坡的重要公司,包括兩家主要媒體(新加坡報業控股和新傳媒),淡馬錫公司都有股份,等於間接影響甚至左右輿論。
李光耀的最大陰影,就是沒有走美式真正民主選舉和完全新聞自由之路,至死都信奉「大家長」式的家族統治。新加坡是城市國家,沒有農村、農民,也很少真正的窮人。所以反對黨使用發動窮人那種思路的社會主義路線難有市場。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