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日 星期三

中國房產境外債權人血虧 收回資金不到1%

中國房產境外債權人血虧 收回資金不到1%

【大紀元2025年04月01日訊】(大紀元記者楊旭綜合報導)中國房地產企業近1500億美元的違約境外債中,投資人收回資金不到1%,追債困難重重。今年以來,中國房企到期債務規模持續擴大,違約房企數量飆漲。

 

中國房企美元債持有人收回的資金不到1%

 

英國《金融時報》週日(3月30日)引用槓桿貸款數據平台Debtwire的分析表示,自2021年以來,雖然經過多年談判並達成近10項重組協議,但62家中國開發商僅向境外債券投資者轉移9.17億美元現金,相當於1470億美元違約記錄的0.6%。

 

中國開發商在房地產繁榮時期向海外市場大量借貸,但在2021年房地產巨頭恆大違約後,這些借貸隨之瓦解。根據中共國家統計局2023年的估計,開發商負債總額為12萬億美元。

 

報導分析稱,這些數據凸顯了國際投資者從所持中國開發商股份中收回資金的困難,同時也讓人懷疑經香港法院達成的一系列重組協議的可行性,並說明了中國房地產市場放緩的深度。

 

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香港重組顧問說,不知道有任何現金因為內地開發商目前的困難(境外債違約)而從內地轉移到境外。

 

Debtwire分析師多米尼克(Dominic Soon)說:「大家都放棄了。主要問題其實是在岸債務。不解決這個問題,就幾乎沒有資金可以流出」,但中國大陸的重組發展比香港滯後數年。

 

恆大境外投資人追債困難重重

 

新浪財經報導,2025年2月17日,香港高等法院裁定恆大旗下天基控股「明顯資不抵債」,正式啟動清盤程序。2024年1月29日,香港高等法院頒布對中國恆大集團的清盤令。

 

天基控股作為恆大集團境外融資的核心平台,控制二百多家離岸公司,擔任恆大部分美元債的擔保人。這一裁決暴露了恆大債務問題的國際性:其離岸資產與境內資產的管轄權衝突,使得債權人追償陷入困難。

 

恆大集團在2023年7月份的香港法庭聽證會上引用了德勤會計所的分析稱,如果被清盤,債務回收率只有3.4%。

 

到了9月份恆大又表示,其旗艦公司及董事長許家印(Hui Ka Yan)因涉嫌犯罪而接受當局調查後,債權人目前預計回收率將低於3%。

 

據「克而瑞地產研究院」3月初發布的研究報告,42家香港H股上市的內地房企中有25家收到過清盤呈請,其中新力、大發、佳源國際和中國恆大4家企業已經被頒令清盤,另有天譽置業放棄了債務重組等待清盤中。

 

但這些開發商幾乎所有的業務都在內地,受單獨的法律規範管轄,幾乎沒有證據表明清盤程序影響到它們在中國大陸的業務。相反,清盤程序絕大多數集中在從這些公司擁有的海外資產中收回價值,以及依賴於內地現金流在數年後最終恢復的重組交易。

 

恆大600億港幣海外資產遭凍結 許家印家族藏巨額資產

 

「金融界」上週報導,根據法院披露的信息,目前已凍結了恆大集團600億港幣的海外資產,其中約500億為金融資產,另外100億為不動產及各類實物。

 

但據預估,許家印前妻丁玉梅還有200億—400億港幣的隱藏資產,包括海外信託、掛在未成年子女名下的資產、比特幣以及非洲的鋰礦投資。

 

恆大的清盤人已在英國法院申請查封凍結丁玉梅的資產,這意味著英聯邦56個國家都可以對丁玉梅的資產進行執法。但在此之外的地區,清盤人暫時無法觸及。

 

3月10日,中國恆大集團發布內幕消息公告,在2025年2月27日舉行的押後聆訊上,法院押後判決,有關法院的裁決結果將於適當時候另行公布。

 

有業內人士預測,恆大地產最終或走向「肢解式清算」:優質資產被國資或頭部房企收購,剩餘部分則在漫長的法律程序中逐漸蒸發。

 

債務規模再擴大 中國房地產企業違約飆升

 

「克而瑞地產研究院」的數據顯示,今年中國房企債券到期規模將達到5257億元(人民幣,下同),比去年的4828億增長近9%。

 

據光大證券統計,不考慮回售,今年前三季房企境內外到期債券規模達5487億元;其中第二季債務壓力較大,達到1929億元。

 

龐大的債務壓力,導致今年以來違約房企數量大幅增加。投資分析軟件DM查債通數據顯示,截至1月16日,已有至少80家房企出現債券逾期或債務管理事項。

 

這一數字已趨近過去近四年違約房企數量總和。據標普全球(S&P Global)統計,2020年至去年4月,在境內、境外發生違約的房企數量分別為59個和49個。◇

 

 責任編輯:孫芸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