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22年10月15日訊】(大紀元記者林燕綜合報導)中共二十大在週日(10月16日)開幕,中共國家主席習近平發表講話,不再強調以經濟發展為中心任務。越來越多的分析師對未來的中國經濟感到沮喪,因為他們認為,習近平不太可能在20大後開始糾正經濟路線。
據路透社報導,和十九大相比,習近平的二十大講話有一個顯著變化,不再強調經濟發展和經濟改革。香港大學金融學教授陳志武說,「黨的十四大到十九大,每次都明確提出經濟發展是黨的中心任務,這次沒有這樣的說法,重點反而是『完整』和『全面』發展。」
彭博社專欄作家馬修·布魯克(Matthew Brooker)撰文說,很多猜測都集中在本月二十大後經濟路線修正的可能性上,但這種可能性似乎越來越小。
布魯克表示,理論上說,在習近平鞏固了權力、獲得第三任期之後,他將更傾向於軟化其一些標誌性運動,並回到對中國非常有利的實用主義。事實證明,這種希望可能是渺茫的。
「即使像副總理胡春華這樣的經濟自由派候選人成為總理,也沒有理由相信習近平會更加克制。」他寫道。
過去經濟歸中共第二號人物、國務院總理管理,但是因習近平將指定經濟政策的權力集中在他手上,總理的角色已萎縮成了負責執行經濟政策。
《日經亞洲》的專欄作家中澤克二(Katsusuji Nakazawa)也引述消息人士的話說,胡春華可能擔任新總理,但因為習近平控制權力,即便胡春華當上總理,中國經濟政策也可能會變得更加守舊。
同時,習近平同意讓胡春華當總理的前提是換進政治局的新常委必須是他的人。那樣,胡春華也只能成為一個幾乎沒有喘息空間的總理,因為四周都是習近平的親信。
揭露中共高層內幕的《紅色資本主義》(Red Capitalism)一書的共同作者傅立澤·霍伊(Fraser Howie)說,像總理李克強和習近平的高級顧問劉鶴等人在經濟上是自由主義者,但卻沒有實際影響力。
對中國經濟政策未來是否有可能轉向,豪伊說:「我沒有看到一線希望。」
政策路子被堵死 有資歷的改革派官員即將卸任
面對中國的經濟困局,北京的政策制定者希冀找到一種辦法,應對房價繼續下跌以及減輕習近平的COVID-19疫情清零政策的損害。
但是,前舊金山聯儲的分析師尼古拉斯·伯斯特(Nicholas Borst)表示,因「中國的經濟復甦受到資產負債表的限制」,現在的跡象表明北京沒有辦法做些什麼來處理經濟問題。波斯特現在擔任投資諮詢公司Seafarer Capital Partners副總裁。
他告訴《金融時報》,北京現在的「謹慎」政策「不太可能」顯著改善私有房地產開發商面臨的流動性緊縮,並預計房地產在中期內不會有明顯的復甦。
羅伯茨提醒說:「負責管理經濟和金融的(中共)高級官員團隊的前景並不樂觀。」
他列舉說,被視為改革派的劉鶴將退休,並可能被一名只懂國家計劃經濟的官員取代。然後,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易綱、財政部長劉昆和最高銀行業監管機構郭樹清也是以市場為導向的政策制定者,可能退休。其他改革者,如前中央銀行行長周小川和財政部長樓繼偉已經提前退休了。
加利福尼亞州立大學聖地亞哥分校的中國經濟教授巴里·諾頓(Barry
Naughton)撰文說,像劉鶴這樣與習近平關係密切的顧問不會在一夜之間失去百分之百的影響力,但總體的現實是,接替他們的人沒有那麼多經驗、國際聲譽更低、以及在參與經濟政策制定時的影響力會更小。
對中共二十大可能的總理人選結果,研究公司榮鼎集團(Rhodium Group)中國市場研究主管洛根·懷特(Logan Wright)說:「如果習近平傾向於忠誠而不是技術專家的能力,這將是大會發出的最強烈的政策信號之一,而且將對中國未來五年的經濟前景作出負面解釋。」
分析師:習近平對如何執政有錯誤認識
彭博社的布魯克質疑說,習近平對如何執政有錯誤的認識。
「習近平似乎從中國的崛起中得出了完全錯誤的結論,將其歸因於黨的至高無上和歷史正確性,而不是歸因於市場作用的增強,這使得中國人民的創業能量得到釋放。」他說。
布魯克表示,習近平重申了國有企業的首要地位,並對私營經濟進行干預,打擊科技公司等。
「這些干預措施,加上習近平僵化地堅持清零政策,對中國的增長前景造成了明顯的傷害,並使中國的經濟發展陷入困境。」布魯克寫道。
他說,歸根結底,外界擔心的是,習近平作為「在一個封閉的列寧主義體系中攫取了如此大權力的個人」,尤其是他利用「共同繁榮」和 「民族復興」口號確立了意識形態合法性,可能最終會導致他「對這些矛盾證據無動於衷,積攢下來的問題最終會因為變得太複雜而無法被解決」。
中國經濟困境 尤其是房地產業萎靡
目前,中國近三分之一的經濟處於崩潰狀態。
加州經濟教授諾頓表示,中共的COVID-19疫情清零政策對中國經濟是最大和最直接的威脅,但這項政策遠不是導致中國經濟困境的唯一因素。
中國經濟的困境表現在各個方面。消費者信心在4月份暴跌之後,已經降至前所未有的低點。此外,青年失業率在7月增加到了前所未有的19.9%,大約一半城市(北京、上海或深圳除外)的房價已經停止上漲並開始下降,還有買房者拒絕為未交付的房產繼續支付銀行房貸。
根據中國的國際收支數據,每季度淨損失遠遠超過1,000億美元,資金外流相當於GDP總量的3%左右。
對投資者而言,他們是特別擔心中國的房地產行業,分析師將其描述為一場「慢動作的金融危機」,「正在向中國政治經濟的深層組織蔓延」。
英國《金融時報》說,去年恆大地產債務危機所帶來的衝擊,「使借給該公司及其同行的數十億美元化為烏有,全國各地的建築工程癱瘓,留下大片未完工的建築,並促使憤怒的購房者抵制房貸」。
責任編輯:林妍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