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22日增312例本土病例 另400例校正回歸
陳時中:400例校正回歸後,採檢日較能看出疫情的狀況
台灣本土疫情持續升溫,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呼籲民眾週末別出門。圖為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資料照。(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提供)
【大紀元2021年05月22日訊】(大紀元記者鍾元台北報導)台灣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公布,今日(5月22日)國內323例確定病例,分別為321例本土及2例境外移入(案3462、案3867)。另有400例本土個案為校正回歸上週各日個案。確診個案中新增2例死亡(案3097、案3553)。
台灣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22日下午在疫情記者會中表示,今日新增之321例本土病例,為162例男性、159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多歲,發病日/採檢日介於5月10日至5月21日;校正回歸個案400例中,為185例男性、215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多歲,發病日/採檢日介於5月7日至5月20日。
陳時中說,上述個案分布以新北市384例最多(以板橋區103例為多),其次為台北市269例(以萬華區174例為多),桃園市20例,台中市11例,基隆市9例,屏東縣5例,彰化縣及高雄市各4例,宜蘭縣、新竹市及花蓮縣各3例,新竹縣2例,台南市、苗栗縣、南投縣、雲林縣各1例。其中萬華活動史相關258例、茶藝館相關100例、某社團相關4例、某水果商相關3例、其他已知感染源80例、關聯不明121例、疫調中155例。相關疫情調查持續進行中。
他說明,新增死亡個案中,案3097為80多歲男性,5月19日晚間因咳嗽、發燒、呼吸困難及全身倦怠等症狀送醫,於5月20日死亡,經採檢於5月21日確診。家屬表示個案無萬華區活動史,亦無接觸確診個案。
另一名死亡的案3553為70多歲男性,曾接觸過確診者,5月18日由衛生單位匡列為居家隔離,5月19日至醫院採檢,衛生單位電訪時自述無症狀,5月21日家人發現個案無呼吸心跳,當日宣告死亡,經採檢於今日確診,Ct值14。
指揮中心指出,境外移入病例案3462為本國籍30多歲男性,今年1月初在菲律賓曾有流鼻水等症狀,1月13日、20日於當地檢驗陽性,未接受治療,後續分別於2月至4月間取得4次陰性證明,4月8日自菲律賓入境,持有搭機前3日內檢驗陰性報告,在台期間均無症狀,4月23日採檢結果亦為陰性。
指揮中心表示,個案因工作需求,於5月19日自費採檢,於今日確診(Ct值34,第2次PCR採檢結果為陰性)。案3867為英國籍30多歲男性,4月28日自英國來台工作,持有搭機前3日內檢驗陰性報告,在台期間均無症狀,5月21日自主健康管理結束後因工作所需自費採檢,於今日確診。
400例校正回歸被質疑蓋牌 陳時中:這是掀牌
陳時中指出,整體因為個案通報的一些相關時間差,及時序案例的混亂,21日晚上指揮中心為了釐清案情的情況,所以徹夜做了相關個案的清查跟採檢日來做陽性的比較,「大家都知道通報會有時間差,加上這段時間的通報塞車導致時間差更嚴重,我們回歸校正後,採檢日較能看出疫情的狀況。」
他說,觀察5月1日至5月21日的採檢日,指揮中心發現5月15日陽性率最高(6.3%),之後逐步往下降,這幾天都維持2.2%至2.9%,整個來看疫情並無爆發狀況,不過每天各縣市都有增加零星確診個案,國人還是要提高警覺。
「整個來看疫情還是以萬華、新北周邊和萬華相關要道出入頻繁處為主」,他說,因此這段時間新北市、台北市都有迅速設置採檢站,從熱區快篩結果來看,並沒有持續提升,近2日都是維持平穩,也顯示熱區監測和檢測和匡列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今早也準備相當多的集中檢疫所,請地方政府可準備交通設備,將患者送至安置處所,這部分已在進行中。
對於「400例校正回歸」,陳時中解釋說,由於先前疑似個案通報行政程序太繁瑣,每個個案要填20多個欄位,一旦同批案件有錯誤,整批通報都會卡關,因此有大量通報案件面臨「塞車」的狀況,大多集中在雙北市。了避免通報導致的時間差,指揮中心緊急將欄位簡化至8項,目前雖然還有些塞車的狀況沒完全解決,但相信速度會愈來愈快。
對於校正回歸被外界質疑是指揮中心「蓋牌」。陳時中強調,這是「掀牌」,把事實顯露出來,讓大家看出每個時期發生的病例數,絕非蓋牌。他指出,透過校正每一天確定的病例數,畫出的曲線才具有判讀意義,每天病例數、陽性率都對於疫情趨勢、防疫政策等有著關鍵意義,也才能夠知道疫情真實的情況。
此外,指揮中心統計,截至目前國內累計337,455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相關通報(含298,513例排除),其中3,862例確診,分別為1,108例境外移入,2,701例本土病例,36例敦睦艦隊、2例航空器感染、1例不明及14例調查中;另9例(案530、案1589、1676、1591、1886、2067、2068、2528、2530)移除為空號。確診個案中,17例死亡。
指揮中心再次呼籲,民眾應落實手部衛生、咳嗽禮節及佩戴口罩等個人防護措施,減少不必要移動、活動或集會,避免出入人多擁擠的場所,或高感染傳播風險場域,並主動積極配合各項防疫措施,共同嚴守社區防線。
責任編輯:葉紫微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