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21年05月20日訊】(大紀元記者清清編譯報導)來自美國伊利諾伊州(Illinois)的一對樂於養育孩子的善良夫婦,講述了他們如何收養13個孩子,加上兩個親生兒,共養育了15個孩子的鼓舞人心的故事。
他們正在辦理收養第16個孩子。
現年54歲的麥金尼夫婦(Dale & Ann McKinney)21年前在生養了二個親生兒後,抱著熱情和善心決定去收養有特別需要,即身心或有缺陷的孩子。
愛心之下,他們接連不斷收養了不同種族、不同背景、有著不同問題和挑戰的13個小孩。
這對夫婦在接受《大紀元時報》採訪時,分享了他們的婚姻和收養孩子的故事。
先生戴爾(Dale)是當地一家醫院的重傷及重症監護醫師助理,太太安(Ann)為家庭主婦。倆人學生時就相識,居住在同一個社區,上了同一所高中。
高中時他們還有一個共同的朋友,這個朋友經常被欺負,所以他倆都幫她,這拉近了他們的距離。然而倆人真正走到一起,卻是源於畢業後的一個意外。
「高中畢業後不久,這個朋友不幸離世了,是分娩併發症。我們見面增多是從那時開始的。她的去世某種意義把我們拉到了一起。」安告訴《大紀元時報》。
然而結婚初期,安根本不想要孩子,但先生喜歡大家庭。安坦言:「我們的頭兩個孩子是親生,也是在計劃外的。」
生完這兩個孩子之後,她就催著先生去做了輸精管結紮,以防再懷孕。
然而結紮後令他們意想不到的是,他們轉變了想法,渴望有更多的小孩。
「我考慮過輸精管結紮反轉手術,但這不保證成功,還特別疼。」戴爾回憶道,「所以我說不,不那麽做。」
於是,他們的收養之旅開始了。在朋友建議下,他們找到一名律師,幫他們聯繫面臨高危妊娠、正在給孩子制定收養計劃的待產媽媽。
「我們聯繫這位律師,找到了這樣一位母親,於是我們收養了第一個孩子柯根(Keagan)。」 安說,「這次經歷很棒。我們覺得這樣做太好了,我們想做更多。」
於是他們通過律師陸續收養了來自美國國內的8個孩子。這些孩子中多數有特殊需求,如產前藥物及酒精暴露、鐮刀型紅血球疾病、腦癱、自閉症和肢體殘疾。
有一次他們收聽廣播時,聽到一個小女孩的有關中國孤兒的節目,之後就迫切希望從中國領養一個小孩兒。
「然後呢我們就有了下一個孩子,她來自中國,叫孟妍。」安說。
從中國收養患有遺傳性血液病的孩子
據「Herald & Review」報導,孟妍患有一種名為β地中海貧血症的遺傳性血液病。
「我們看了她的照片、視頻越多、越了解她的病情,我們就想,『這就是我們的女兒。』」安說。
這對夫婦將年僅4歲的小女孩帶回美國,然而一下飛機,小女孩就被立即帶到了醫院的ICU病房。安回憶說整整花了六個月,小孟妍才逐漸恢復。
小孟妍需要每二到三週輸一次紅細胞以維持健康,並需要服用藥物去掉體內過多的鐵。
安說,孩子在中國的孤兒院時是年齡最大的一個,來到她家是孩子中最小的一個,又病得如此重,她和先生都想要給予她更多愛和關懷。
幾個月後,麥金尼夫婦得到另一個小孩的消息。這是個出生不久的小女嬰戴莉(Daley),需要很多醫療護理,預計不會活過一年。安說這種收養不需付費,「他們是想為這個小生命尋找一個家庭,使她在所剩不多的時間裡得到關愛。」
他們決定歡迎戴莉進入他們的生活,一家人都為此祈禱。戴莉和孟妍之間還有一種特殊的紐帶。
「我們將戴莉抱回家的那一刻,孟妍開始茁壯成長。」安補充說,小姐姐發揮著幫助照料嬰兒的作用,「……我無法描述這一切是如何相互作用的,但是我們把戴莉帶回家後,我們就再也沒看到孟妍耍脾氣了。」
兩個小女孩每天早上有個習慣。戴莉醒來,看見孟妍,會大聲地弄出動靜來引起小姐姐的注意。
然後,孟妍就跳到她的床上,倆人偎在一起咯咯咯地會笑個半小時,直到她們準備起床。安說: 「我不知道。反正上帝就這樣把她倆放在了一起。」
麥金尼夫婦始終秉持著對孩子們誠實的承諾。他們會就收養問題和孩子進行誠實的討論,並儘可能幫助他們與生身父母的家庭成員保持聯繫。
「所有孩子都了解自己的收養情況。」安說,每個孩子都有一個檔案,他們想要知道自己身世時,會鼓勵他們去仔細閱讀。
然而孟妍很苦惱,她不知道自己生身母親的名字。為了幫助養女,安找到一張中國女子的照片。她指著照片告訴小孟妍這個女人雖不是她的生身母親,但她與照片中的女子相似。
小孟妍給照片中的女人起了一個名字——莎拉(Sarah)。
就這樣,他們通過律師又陸續收養了來自不同國家、不同種族和背景的孩子。隨著家庭的逐漸擴大,他們對孩子們的愛也與日俱增。
孩子們帶來了歡笑與愛,但是麥金尼夫婦也分享了維持一個這麼多孩子的大家庭所承受的挑戰,例如經濟壓力、安撫孩子的情感創傷等。
「我的工作收入頗豐」,戴爾說,「但是這麼多孩子,我們每個月都花得一毛錢不剩。」
為了緩解經濟壓力,他們還經常進行籌款活動。
「捐贈物義賣、情人節籌款、賣紙杯蛋糕、在線拍賣,我們也申請了所有可能的補助。」安解釋說。
除了經濟壓力,對安而言,她還得日復一日面對孩子們的情感創傷。儘管並非天天如此,卻是經常。因為孩子被收養往往都是發生在親生父母不能夠撫養孩子的情況下,這種分離帶給孩子難以癒合的創傷。
由於這種創傷,孩子們對自己的現狀感到生氣時,習慣了養父母寵愛的他們可能會無意識地把脾氣發到麥金尼夫婦身上。如果是來自孤兒院的孩子,他們大多很難與親生父母和家人建立聯繫。孩子們的這些情感都是麥金尼夫婦每天要面對的。
還有,麥金尼夫婦帶著孩子們一大家子外出時,總會有人好奇地盯著他們。甚至有人以為他們是來自孤兒院。
「我們一出去,總有人盯著我們看,現在已經好多了。」戴爾說,「但是最開始的時候,我們會有點不高興,會說,他們為什麼一直盯著我們?」
為了讓不同文化背景的孩子保持自己的傳統,孟妍在學校上了普通話課程,但孩子還是很難保留這個語言。
為了讓孩子們有家的感覺,麥金尼夫婦也嘗試給家庭融入一點東方美食和文化。
「我們吃了很多麵條和餃子,我們很喜歡。朱蒂絲(Judith)到時,我們也會融入南美的哥倫比亞文化,我們會找到一個融合的方法。」戴爾開心地說,朱蒂絲是正在收養的下一個孩子。
安最近撰寫並出版了一本書,名為「一直會收養」(Always Room for More),詳細講述了每一個孩子走進這個家庭的故事。書的最精采部分是展示了孩子能夠改變你的心,並讓你不斷前行。
責任編輯:韓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