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空偵探的歷史行腳》為什麼總督府鐵道部會與台北城北門比鄰而居?
台北城北門這座清代古城門的正對面,有一棟典雅的紅磚建築正在進行古蹟修復工程。如果您平時有在關心文化資產的相關議題,可能知道這棟古蹟名為「台灣總督府鐵道部廳舍」,是台灣鐵道事業在20世紀時的行政中樞所在地。這個主管全台鐵路事務的最高機關又在台灣鐵道史上扮演了什麼樣的重要角色呢?
作者: 宋彥陞
宋彥陞(時空偵探)
前些日子,筆者曾撰文向讀者朋友們介紹台北城北門的前世今生。就在這座清代古城門的正對面,有一棟典雅的紅磚建築正在進行古蹟修復工程。如果您平時有在關心文化資產的相關議題,可能知道這棟古蹟名為「台灣總督府鐵道部廳舍」,是台灣鐵道事業在20世紀時的行政中樞所在地。
位於北門對面的總督府鐵道部廳舍。(圖片來源:作者拍攝)
不過,您是否知道總督府鐵道部(以下簡稱「鐵道部」)為什麼會將辦公廳舍建在台北城北門的正前方?這個主管全台鐵路事務的最高機關又在台灣鐵道史上扮演了什麼樣的重要角色呢?接下來,且讓筆者為各位朋友娓娓道來。
關於鐵道部的設立由來,我們得先從1895年的日軍武力接收台灣開始說起。眾所周知,台灣的鐵道事業早在清領晚期就已完成基隆至新竹路段的鋪設工程。因此,日軍在登陸台灣之後,便指派陸軍工兵部著手修復既有的鐵道路線,並利用鐵路運輸在短短的三週之內迅速取得了北台灣的控制權。
與此相較,日軍在尚未鋪設鐵道的台灣中南部則是進軍極為緩慢,足足花費了四個月的時間才得以順利攻占台南城。有鑑於鐵道事業可說是控制台灣各地的重要利器,第一任台灣總督樺山資紀便將修建連絡台灣南北部的鐵道線路視為施政的當務之急,在陸軍局下成立了「臨時台灣鐵道隊」,使其負責改良清代的原有鐵道和籌劃縱貫鐵路的興建。
然而,對於日治初期的總督府來說,需要投入龐大資本的鐵道事業顯然是個過於沉重的負擔。幾經權衡,總督府決定效法歐洲國家開放私有資本的做法,協助民間資本家成立台灣鐵道會社,並裁撤軍事性質濃厚的臨時台灣鐵道隊,另外以民政局的臨時鐵道課作為鐵道事務的主管機關。
尷尬的是,由於台灣鐵道會社遲遲無法募齊足夠的營運資金,迫切需要縱貫鐵路的總督府便決定將鐵道民營的方針改為收歸官營。1899年,總督府民政長官後藤新平先是以發行公債的方式成功爭取日本帝國議會提供金援,接著強制解散台灣鐵道會社,由官方設立臨時台灣鐵道敷設部負責鐵道的鋪設與改建工程。
後藤新平以發行公債的大膽手段,成功獲得了修築縱貫鐵路的龐大資金。(圖片來源:維基共享)
其後,為了更有效率地統籌鐵道事務,總督府又將職權相近的臨時鐵道課與臨時台灣鐵道敷設部予以合併,另外成立直屬於總督府的鐵道部,並由民政長官後藤新平兼任部長,以此作為主管鐵道事務的最高行政機關。
至於鐵道部的辦公位址,總督府則是以位於台北城北門外、由台灣巡撫劉銘傳所打造的台北機器局東側用地充當鐵道部的臨時廳舍。
日治初期的鐵道部廳舍尚為中式的傳統建築。(圖片來源:《台灣鐵道》)
值得注意的是,台北機器局原是劉銘傳為了讓台灣能夠自行製造軍械彈藥,因而在距離大稻埕碼頭、台北火車票房與台灣巡撫衙門甚近的北門外側所設置的官方機構,負責生產軍火、鑄造錢幣和維修鐵道等多項業務。
日軍接收台灣之後,機器局先是改組為台北兵器修理所和砲兵工場,到了1900年總督府將廠區移交給鐵道部,遂被改稱為台北工場,成為台灣鐵道工程的製造與維修重鎮。
鐵道部台北工場。(圖片來源:Taipics.com)
1908年,在鐵道部的主持規劃之下,北起基隆、南至高雄的縱貫鐵路終於宣告竣工。隨之而來的,便是鐵道和車輛修理業務的大幅增加,進而出現原有房舍不敷使用的棘手問題。
與此同時,報章雜誌也開始批評現有的鐵道部建築過於老舊破敗,呼籲總督府出資營造一棟宏偉氣派的嶄新廳舍。是故,總督府不僅對台北工場進行擴建工事,更獲得日本帝國議會的資金挹注,委託營繕課技師森山松之助在台北工場的南側位置進行新廳舍的設計工作。
森山松之助為日治中期的知名建築師,亦在台灣留下了許多代表作品。(圖片來源:維基共享)
說到森山松之助這位日治中期的知名建築師,有些讀者朋友可能並不知道他是何許人也,卻時常路過他的建築作品而不自知。舉例來說,現在的總統府、監察院乃至於專賣局等知名古蹟,無一不是森山氏嘔心瀝血的精采之作。
針對鐵道部設計案,森山松之助除了使用他所擅長的紅磚材料作為建築主體之外,更大量使用了台灣檜木作為建材。1920年,鐵道部的新廳舍工程總算正式完工,成為台灣當時相當知名的「半木式」建築,亦形成「南廳舍、北工場」的建築布局。即便台北工場後來因為空間不敷使用而搬遷至新建的松山工場(即台北機廠),依然無損於北門一帶在台灣鐵道事業上所具有的特殊地位。
剛落成的鐵道部新廳舍一景。(圖片來源:《台灣鐵道》)
也是因為如此,國民政府在1945年接收台灣治權以後,便將北門外的鐵道部廳舍作為新成立的台灣鐵路管理委員會(簡稱「鐵委會」)所在地。1948年,鐵委會改組為我們所熟悉的台灣鐵路管理局,而鐵道部建築依然是全台鐵道事業的行政中樞,直到台鐵局於1989年遷入新完工的第四代台北車站,鐵道部廳舍才逐漸撚熄昔日的繁忙華燈,一變成為年久失修的古蹟建築。
進入21世紀之後,被冷落許久的鐵道部建築終於迎來重生的一線曙光。當時,國立台灣博物館開始推動「台灣博物館系統計畫」,希望能對台北老城區的古蹟建築進行活化再利用。是故,距離台博館甚近、境內又有好幾棟國定古蹟的鐵道部建築群自然理所當然地被納入這個計畫之中。
2006年,台博館與文建會(2012年升格為文化部)、交通部、台鐵局共同簽署了台灣博物館系統聯盟協議書,並且接受台鐵局的委託進行鐵道部的修復工程。未來,鐵道部建築群將會成為台博館的「鐵道部園區」,並且搭配周邊的北門、台北郵局等古蹟一同串起台北城的時代記憶,成為台北西區另一個亮眼的新地標。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