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宮廷畫家丁觀鵬作品欣賞
三國時期文學家曹植的愛情詩篇〈洛神賦〉,描寫他邂逅美麗的水神宓妃並與之相戀,最終卻因人神道殊而分離的悲劇。歷代以此為文本創作的畫卷不計其數,目前存世的畫作中受到學術界重視和討論者共七卷,分藏於國立故宮博物館、北京的故宮博物院、遼寧省博物館以及大英博物館等國內外機構。其中,故宮院藏的清代宮廷畫家丁觀鵬《摹顧愷之洛神圖》,則是唯一落款、題跋和成畫時間都明確可考的作品。
丁觀鵬《摹顧愷之洛神圖》細膩的筆法加上豔而不俗的色彩,目前在故宮舉辦的「清丁觀鵬摹顧愷之洛神圖展」展出。《摹顧愷之洛神圖》全幅長五八七.五公分,描繪曹植與宓妃相遇又分離的十個主要場景,像電影般道出〈洛神賦〉故事情節。
相傳顧愷之也畫過《洛神圖》,這幅《傳顧愷之洛神賦圖》現藏於北京故宮,丁觀鵬的《洛神圖》就是臨摹這幅古畫。情節分成十個場景,從休憩、驚豔、嬉戲、眾靈、徬徨至離去、悵歸等,演繹這段傳說。
丁觀鵬是順天(今北京)人,確實生辰不可考,只知活動時間是一七二六年至一七七○年間。雍正四年(一七二六年)任職清宮畫院,擅長工筆細緻描繪人物、山水界畫。丁觀鵬師從西洋傳教士畫家郎世寧。乾隆六年(一七四一年),丁觀鵬被擢升為「一等畫畫人」,乾隆曾稱讚他「善臨摹,兼工設色」,這些特長都在《摹顧愷之洛神圖》中充分發揮。
如畫中最華麗精采的「離別」這一段,魚龍等水生靈物駕豪華的雲車迎接洛神,只見洛水湧起壯闊浪濤,宓妃頻頻回首望向曹植,為離別這一幕增添不少傷感氣氛。
雖是臨摹古畫,但丁觀鵬融合中西繪畫技巧,利用透視法創造空間深度,寫實精細及金碧山水用色特點,脫離古畫的樸拙趣味,賦予古題材新摹本的時代特性,讓這幅《摹顧愷之洛神圖》成為清代繪畫摹古創新的絕佳範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