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5月14日 星期六

請小心

請小心

宅門財女 卷一:一代小奸商
先談談「奸商」的來歷:傳說,中國的財神爺趙公明是賣米的,當時賣米是用斗量的,他的店從來都是給足量,讓米高高地堆起來形成一個尖。他臨終前,交代他的子孫,賣米要給足量,無尖不成商。後來被人們演變成「無奸不成商」了,意義就完全不同了。主要與儒商分開,他們是商家的不同形態而已。
指賣給顧客不好的東西。自己獲取最大化利潤的人,這樣的人有正當獲取的,也有非正當獲取的,所以我們在說奸商的時候也應該從正面和非正面來說,而正面的奸商根接近於心狠,眼光獨到,這個是能力,與一個人的性情關;非正面的,當然這是社會中存在的事實,有它的合理性,有點壞人的形象,不過也是經商的一種手段。 
無商不奸」的說法出自典故「無商不尖」,原本是一個稱讚生意人的褒義詞。
過去賣米多以斗量牞賣家在量米時會以一把戒尺削平斗內隆起的米,這就是標準的份量。成交之後,商家會另外再盛點米加在米斗上,這樣便會鼓成一撮「尖」。這一小撮添頭,很讓顧客受用。久而久之,量好米再加點添頭,就成了約定俗成的習慣,後來就有了「無商不尖」之說。
再後來,無商不尖開始被其他行業迅速克隆:去布莊扯布「足尺放三」,去小賣店割頭繩「加三放尺」,就是買酒也都有些添頭。無商不尖讓店家生意越來越紅火。
其實,無商不尖體現了我國古老的經商哲學,那就是薄利多銷。如果用現代營銷學的目光來打量,你可以把這點添頭當作是贈品營銷。細細想來,古老的經商哲學還真有著強大的生命力。
說到底,這種生命力的基礎是誠信,是買賣公道,童叟無欺。試想,古時可沒有紙媒電視讓你鋪天蓋地打廣告賺人眼球,生意好不好,全憑顧客的口口相傳。
「無商不尖」到底從什麼時候開始變成了「無商不奸」呢?不少生意人為了眼前的小利而忘卻大義,這究竟是聰明還是愚蠢呢?
從「無商不尖」到「無商不奸」,從絕對褒義到完全貶義,一字之差,天壤之別。但願「無商不尖」重新歸位,讓「無商不奸」從我們的字典中消失。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