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4日 星期三

要為老做準備

要為老做準備


許多疾病經過治療,可能會有「妙手回春」的康復機會;但是「老」卻不能經過治療而變回「年輕」。

二零零三年,我離開了酷寒的北美,回到溫暖的台灣。

離開了行醫三十年的他鄉,回到孕育我成長的故鄉,也選擇了環境絕佳的嘉義大林慈濟醫院,貢獻畢生所學,回饋給故土的鄉親。

記得當時林俊龍院長詢問我的專科,我答「老人醫學」時,他眼睛一亮說:「這是目前非常重要,但又極缺乏人才的科別,你正好來協助我們成立。」

於是,大林慈院不但成立了「老人醫學科」門診,還撥給病房,讓我們可以收住院病患。第一位住院病患是一位八十四歲的老先生,因為咳嗽氣喘,被兒子送來老人醫學科門診。經診斷是肺炎,就收他住院治療。

我依美國標準開給特效藥,沒想到藥師看了,搖搖頭說:「這些藥恐怕會被健保局剔除。」幸好後來還是順利給付,因為老人的病是「拖」不得的。老先生住院十天後,痊癒出院。

兩年後,我在急診室遇到他的兒子,得知老先生中風。畢竟年紀大了,出「意外」也不令人「意外」。明白這是人生的必經之路,我只能深深祝福他。

在台灣,一般人去看醫師,不論年紀多大,通常會針對症狀選擇專科去看,譬如氣喘就看胸腔科、血壓高就看心臟科、糖尿病就看新陳代謝科。看遍了各科,藥物拿一堆,弄得吃的藥比吃的飯多;有的醫師就會建議他看「老人醫學科」來整合。這和美國老人先看「老人醫學科」後,有必要再轉介到其他專科的方式,正好背道而馳。

有一次,依位九十六歲的阿公來門診,送他來的是兩個七十多歲的兒子,我很驚訝鄉下人有看「老人醫學科」的概念。

老阿公還能務農,是個健康樂觀的人,只是嚴重重聽,講起話來聲如洪鐘,笑起來也驚天動地。兩個「老兒子」說,爸爸突然昏倒,請醫師要仔細檢查治療,因為他們希望爸爸可以活到一百歲以上。

老阿公心臟出了問題,我幫他轉診到心臟內科,其他小毛病,就建議開慢性病處方籤,三個月後再來回診。哪知,老阿公竟然拒絕了,他很可愛地說:「我每個月都要來看你!」

老阿公裝置心律調節器後,發生感染,不久即往生,令人深感惋惜。他的兒子反而安慰我說:「已經接近一百歲了,我們很感恩了。」

人生道路,本來就是「往」另一段的「生」命走去。老年人能夠健康、快樂,活得有品質、有尊嚴,才是令人欣慰的。

相較於能無疾而終或經短暫病痛即往生者,更多的老人所面臨的是病痛纏身或長年臥床;除了耗費龐大醫療資源、老人自己受折磨外,家屬更是飽受經濟、體力、精神之苦。

大林慈院「老人醫學科」與附近鄉鎮兩所安養院建立合作,由醫師定期到院看診,免除老人送醫的舟車勞頓。

安養院的老人,有些可以走動、坐輪椅,他們或到院子曬曬太陽,或到交誼廳看電視,而有些就只能臥床,甚至毫無反應能力。

有位七十多歲的阿嬤,不省人事已經五、六年了,氣切、身上插滿了管子,疾病很多,安養院經常將他送急診或住院。有一次,阿嬤又因發高燒住院,他的先生天天來照顧,很煩惱地跟我說:「我想提早出院回去算了。」

我說:「回去不能繼續打點滴用藥,情況不好還要再送來,不是更麻煩嗎?」

老先生說:「花費太大,孩子們快負擔不起了。」

沒錯!一個久病的老人,是會拖垮一個家庭。阿嬤回去一個星期,依然高燒不退,家屬不忍心,只好再度送醫。這時又發現阿嬤腿部長了個膿瘡,必須開刀。開?不開?總不能眼睜睜看著老人受苦而不治療,最後還是進了手術房。這是孝道,也是人道。
     
人從呱呱落地,就一步步往「老」的方向走,伴隨的可能是各種「病痛」,最後終要「死亡」。這是一條不歸路、是自然法則,每一個人都會經歷,都要面對。

許多疾病經過治療,可能會有「妙手回春」的康復機會;但是「老」卻不能經過治療而變回「年輕」。

曾經有家屬為了失智的長輩備受困擾,要求醫師「打一針讓他恢復記憶」,我說:「可以!你先去找到神仙。」

我在安養院門診七年,看著原先可以走動、談話、溝通的老人,變成插著鼻胃管、尿管、臥床、蜷曲、僵硬,甚至毫無反應的狀態,心疼、無奈、不忍。這是醫療進步的結果,如果早在幾十年前,這樣的人早就凋零了。    

目前國內對 DNR(Do-Not-Resuscitate,不予急救) 都有共識。試想對一個年邁的長輩給予插管、電擊,是多麼殘忍和痛苦。更何況一時搶救回來,也不一定能讓他完全康復,只是將病苦延續得更長。所以,只要自己或家屬同意,放棄急救,對老人反而是一種慈悲。      

除了DNR(Do-Not-Resuscitate)的觀念也在推廣──就是連送醫都不要。家屬可以和醫師討論,評估在某種狀況下,選擇不送到醫院,也就是放棄積極治療,留在最熟悉的緩和療護,在兒孫陪伴下渡過最後時光。當然,前提是不能讓老人受苦。    

人口老化已是全世界共同面臨的問題,「老人醫學」將愈來愈受重視。但是美國很多醫師不願走老人醫學科,因為沒有成就感,甚至會很沮喪。      

去國三十年,本該是告老還鄉;現在除了老人醫學科,我還承擔大林慈院內科部主任,任重道遠。有人問我:後悔嗎?我的答覆是:無怨無悔。「老人醫學」總得有人做,除了醫師的天職外,更因為台灣是我的家,我將這些老人都當成是我的長輩。看到健康快樂的老人,我很欣慰;多病的老人,只希望他不要受太多的苦。    

每一個人都會老,每一個人都要為「老」做準備,不要自恃年輕而忽略了。要老得健康,飲食、運動、生活作息現在就要正常,否則把身體搞壞了,老來病痛纏身就後悔莫及。    

在台灣,多數老人散居在各自的住家,有兒女或外勞照顧的誠屬幸運,兒女忙碌或獨居的,就不敢想像了。若有機構型、社區型的老人公寓,老人可以相互照顧,醫師看診也方便是最理想的。而在看不見的角落呻吟的老人,就需要更多的醫護人員、社工、志工組成菩薩網,才能陪伴他們度過有品質和尊嚴的晚年。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