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23年07月22日訊】(大紀元記者林燕編譯報導)對渴望經濟快速反彈的中國來說,雪上加霜的是,決定未來增長的三個理論要素全部亮紅燈。有分析說,在中國疫情後帶動經濟恢復快速增長的所有希望都已破滅。
《華爾街日報》週四(7月20日)刊文說,如今中國步履蹣跚的經濟走勢與日本「失落的十年」之初有很多可比之處。比如:通貨緊縮迫在眉睫。勞動力正在萎縮和老齡化。房地產繁榮已是過眼雲煙,只留下沉重的債務。現金充裕的消費者把錢包捂得緊緊的。
那些投資中國的人士早已感受到了經濟寒冬,中國股票是世界上最便宜的股票之一。目前,國內股價已經低於2007年水平,每股收益也只是與2013年持平。
關鍵是中國經濟是否有未來。中國是否陷入了中等收入陷阱,更因未富先老而雪上加霜?是否還能依靠受過良好教育和具有創新精神的人口擺脫經濟陰霾?
文章說,理論上講,經濟增長來自三個方面:人口增加、資本增加或提高生產率。中國不可能擁有更多的工人,因為人口數量從2022年開始減少。而資本增加也已到了瓶頸,過去政府和企業通過借貸搞了太多基礎設施建設,現在已經是債台高築。
最後就剩下生產率,如何提高生產過程中人口或資本的單位產出。
過去十多年,中國的生產力統計一直在走下坡路。企業利潤不佳和股價萎靡不振是生產力疲軟的必然結果,而政府正在阻礙生產力的改善。
從直接反映生產率的通脹率指標表現來看,更是慘淡。6月份通脹率為零,這是通脹率月度數字連續第五個月下降,也是自2003年以來持續時間最長的一次。
中共當局從2008年起開始統計核心通脹率(剔除食品價格和快速下降的能源價格),該指標只在COVID疫情和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期間低過當前水平。
此外,2023年第二季度中國經濟同比增速僅為3.2%,低於從2008年金融危機時期到COVID疫情期間。
「任何有關疫情後的重新開放將帶動中國經濟恢復快速增長的希望都已破滅。」文章總結說。
中國經濟長期失衡的問題尚未解決,又面臨著後疫情時代的諸多挑戰。作為世界工廠,中國還面對後疫情時代全球製成品需求疲軟的影響,這也是中國6月份出口驟降12%的原因所在。
而且此前過度借貸和投資於住房等非生產性資產的政策指導,已經在壓縮非常虛弱的消費。
這就是中國可能重蹈日本「失落的十年」的原因。如果中共當局繼續向中國恆大等陷入困境的開發商提供貸款,並弱化風險,這些房企就會變成殭屍企業,浪費經濟資源。
如果這些企業被迫重組並且停業,就會拖欠貸款,短期內就會給放貸機構造成損失,並暫時抑制經濟增長。
日本選擇了將泡沫帶來的痛苦分攤到數十年的疲弱增長中,而不是承受短期的劇烈衝擊。因為短期衝擊可能導致預料之外的創造性破壞。
中共喉舌媒體《人民日報》在2016年曾發表作者匿名評論文章警告經濟風險,中國的經濟學者們也對日本進行了大量研究。
但當局非但沒有採取行動,更是選擇了更加錯誤的道路。前摩根士丹利亞洲區主席、耶魯大學法學院蔡中曾中國中心高級研究員羅奇(Stephen Roach)告訴《華日》,自那時以來,中國已對轉向消費主導型增長進行了很多談論,但幾乎沒有採取什麼行動。
他表示:「2016年讓(上述匿名作者)非常擔憂的債務密集型增長實際上在之後的七年中大幅增加了。」
《華日》說,這是因為當局在政治上很難告訴中國人,他們在泡沫時期花錢購買的住宅可能永遠都無法完工,也很難讓人脈發達的開發商倒閉,或者取消對出口商的支持。因為這些舉動都可能讓經濟震盪,中共擔憂由此帶來的政治風險。
責任編輯:李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