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23年07月04日訊】(大紀元記者寧海鐘、駱亞報導)中國經濟持續惡化的背景下,許多有官方背景的經濟學家紛紛借研究報告或相關論壇拋出觀點,當中不乏警告意味,有人更罕見地向當局挑明青年失業會演變為政治危機。海外專家認為,這說明中國經濟病入膏肓,這些學者或是對習近平之外的黨內力量喊話,高層或有人拿來對習逼宮。
學者警告稱青年失業恐釀政治危機 背後動機引關注
上海財經大學校長劉元春於6月底在人大智庫中國宏觀經濟論壇上發布了「2023年中期中國宏觀經濟分析與預測報告」。報告長達110頁,特別提到青年失業可能釀成「政治危機」。
劉元春擁有「中國宏觀經濟論壇」聯合創始人身分,2022年4月曾在中共政治局集體學習會上講授中國資本發展問題。上述報告聯合作者還包括中共人大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教授劉曉光以及中誠信國際董事長兼總裁、人大經濟研究所聯席副所長閻衍。
「青年失業問題可能會在未來十年持續存在,並在短期內繼續惡化。」劉元春在報告中表示,「如果處理不當,將會引發經濟領域以外的其它社會問題,甚至成為政治問題的導火索。」
今年以來,大陸青年群體(16至24歲人口)失業率不斷上升,4月份首次突破20%,達到20.4%;5月份進一步上升,達到20.8%,再創歷史新高。
獨立政經學者、《旭光時評》主持人鄭旭光表示,劉元春等人寫這個報告,本身是有企業家背景的人在支持,等於將企業界的意見反映出來。
對於這個報告提到青年失業會觸發政治危機,鄭旭光說,實際上這是向中共黨內的一個呼籲。
「這個報告本身不是給習近平看的,是給黨內的什麼『有識之士』或者說贊同他們的人。他把各種經濟數據放在一起,說會有政治後果,呼籲中共的政治力量要糾偏。算是宣傳造勢的一個逼宮文。」
中國問題專家王赫則認為,劉元春作為體制內人物,和中共高層關係密切。他這個報告本身是學術研究。報告出來之後,可能有別的政治派系拿來對習近平搞逼宮,那是政治利用的問題,但這個報告本身不存在逼宮。「像劉元春這些人政治上都很精明的,他們不會輕易䠀這個水。」
專家:劉元春報告說明中國經濟病入膏肓
王赫說,其實2021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就提出需求收縮、供給衝擊、預期轉弱三重問題。中共高層是知道問題嚴重的。而劉元春的報告指出失業率是趨勢性的問題、總體性的問題,是想說明中國經濟軀體病入膏肓。
「這些事情他說出來,因為是事實,人家打不了他板子。他們這些人是很會做政治考量的,這些話本身不會冒犯誰。」
劉元春的報告說,解決青年就業問題主要依靠新增就業職位,這要仰仗新增市場主體;而要新增市場主體,則需要靠生產性投資,特別是民間生產性投資。
報告還認為,光是採取補貼政策,並不能從根本上解決民間投資不足的問題。關鍵還是在於「完善法治建設」,「健全對私有產權的保護」,彌補COVID-19疫情以來中國民眾對法治建設喪失的信心。
鄭旭光表示,劉元春給的方案就是政府要真正地鼓勵民間投資,改善營商環境,解決完善法治的問題、完善資產保護的問題,但是這對於習近平來講是不可能之事,習要黨管一切。
「所以這篇文章實際上是給反習陣營的一個政治喊話,或者說客觀上有可能制約習近平的政治力量,給他們喊話,就是說長此以往,中共政權不保。」
學者:市場纏滿了枷鎖 解鈴還需繫鈴人
最近還有不少中共體制內專家直接挑明中國經濟的問題。
清華大學中國經濟思想與實踐研究院院長李稻葵6月26日在官媒《北京日報》撰文,提出宏觀經濟治理工作思路要變,要從過去防過熱變成防過冷。
李稻葵認為,過去搞「簡政放權」在過去很長時間內使得中國的微觀經濟主體變得非常活躍,所以那個時候經濟過熱是主題;相反,過去幾年乃至於過去十年,中國經濟表現都是偏冷的。
他說,這樣下去有重大風險,甚至可能是最大風險。失業問題愈發嚴重,社會穩定就會有挑戰;研發動力也下降,因為研發出來東西沒有產品需求,科技進步也會放緩;國際影響力包括中國的軍備能力都會放緩等等。
清華大學教授孫立平近期也就中國經濟形勢發表「三點看法」,指貨幣大量增發,物價卻處於低迷的狀態,是因為中國經濟正在形成新的二元結構——國計和民生,大量的錢都在國計上循環。「解決辦法不是增加貨幣,也不是給老百姓發錢,而是要打通二元結構,至少是向民生部分下沉。」
國民經濟研究所副所長王小魯在文章中解釋,貨幣寬鬆沒能帶動經濟增長,是因為,資金配置如果不是市場主導,而是政府主導,不可能起到提高效率、優化資源配置的作用。想靠增發信貸、貨幣刺激把投資和短期增長拉起來,不但徒勞無益,而且會加劇結構失衡。
西京研究院創始院長趙建近日發表的年中報告指,現在中國市場主體身上纏滿了枷鎖,解鈴還需繫鈴人。而繫鈴人的出手需要一定的觸發條件。去年的政策大變換就是這樣的「政策變遷動力學」邏輯,所謂的算大帳、算政治帳。這樣的政策和經濟環境若持續下去,一旦外循環因出口下滑繼續收縮,內循環房地產和消費起不來,通縮螺旋以及由此導致的一系列矛盾和風險會很快爆發。
報告還直指,危機倒逼的政策動力學付出的代價比較大,這樣的決策模式並非現代化的經濟社會治理方式。
專家:體制不改 經濟困局無解
台灣財經專家黃世聰7月4日對大紀元表示,現在中國出現這些唱衰經濟的情況或者說出現類似諫言的狀況,並不令人意外。現在問題是官方能夠容忍到什麼程度,因為他們其實也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
中共當局年初已布局要求媒體「唱好經濟」。習近平1月1日曾通過官媒《經濟日報》發指示,要求媒體「講好新時代中國經濟發展故事」。1月4日,中共政治局常委蔡奇在中共全國宣傳部長會議上要求「唱響中國經濟光明論」。
中共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課題組5月30日還在官媒發表文章為經濟「唱好」。文章開頭先捧習,稱在「習近平經濟思想」的指引下,「經濟發展已形成重要優勢」。
王赫表示,經濟界和官方的聲音出現反差,說明中國經濟問題的確嚴重。一旦出現這種情況,大家關注的就是追責,那肯定對習近平是不利的。對於過去的責任,習會甩鍋給李克強,現在的壓力則會在李強身上。由於在習之下蔡奇一人獨大,李強這個弱勢總理要打開局面,就得有新的舉措。
王赫認為或許是李強有意讓這些警告的聲音發出來,他希望藉助這些經濟學家的報告,把目前的嚴重局面攤開大家看。「李強現在用技巧,就是利用這些報告、利用這些困境來謀求習近平給他更大的施政空間。」
黃世聰表示,由於國際環境和國內環境的變化,中國經濟下滑的狀況不是短時間內能解決的,除非中國的技術有某些方面的突破,或是跟國外的關係有好轉,但是看起來不太可能。
「中國的經濟真的到了一個沒有改變就走不下去的局面,但是偏偏現在的政策又沒辦法改變,變成一個死局。除非你重新放棄跟歐美對抗這些政策,但是問題是不可能做到。」
黃世聰表示,習近平強調政治意識形態不改變,中共現有體制沒辦法拋開,經濟當然就不會好轉了。
責任編輯:高靜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