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華社領袖陳慧華:種族偏好之戰還沒結束
平權行動被禁 學校仍想人為製造多樣性 家長仍需警惕種族代用指標
曼哈頓學院(Manhattan Institute)兼職研究員、紐約同源會創會會長陳慧華。(施萍/大紀元)
【大紀元2023年07月01日訊】(大紀元記者蔡溶紐約報導)最高法院雖然宣布哈佛大學和北卡大學的「平權行動」招生政策違憲,但學校仍然想通過使用「變通」的招生方法,以實現人為的多樣性。紐約同源會創會主席兼曼哈頓學院研究員陳慧華表示,種族偏好之戰還沒結束,戰鬥仍需繼續。
陳慧華29日在曼哈頓研究所公共政策雜誌《City Journal>撰文指出,看似中立的變通招生方法,實際上仍然是為了增加某些種族學生而減少其它種族的學生。這些方法包括看社會經濟狀況、個人陳述、地理區域偏差等,同樣違背了公平和擇優錄取的原則。
她寫道:「對於大學來說,一個『非裔不夠多』的校園是有罪的,這是任何討論中唯一可接受的起點」,「因此,如果法院不允許大學考慮種族,大學將會尋找其它方法。有些人甚至主張公開不服從白宮所稱的『超MAGA』最高法院。」
陳慧華以加州大學(UC)系統為例說明,大學如何繞過最高法院做最後的努力。自1995年加州209號提案禁止在招生時考慮種族因素以來,加州大學調整了招生方式以遵守法律,但同時繼續積極尋求保持學生多樣性的變通途徑。
2019年,加州大學校長納波利塔諾(Janet
Napolitano)召集了一個教師工作組,以評估在招生中繼續使用標準化測試的問題。加州大學的教師以其對DEI(多樣性、公平和包容)事業的奉獻而聞名。然而,經過長達一年的研究,工作組給出的建議仍然要保留標準化考試的要求。納波利塔諾並不氣餒,他命令加州大學系統無論如何都要實行「考試可選制」(Test-optional),也即對SAT等標準化考試採用非強制要求的政策。
結果,白人和亞裔家庭很快意識到,「考試可選」實際上只適用於非裔、南美裔等群體,而不適用於他們。然後,在2021年,加州大學系統開始實行「盲考」,也就是說,即使申請人提交了SAT成績,加州大學也不考慮這些成績。附帶說明,跟隨加州的步伐,除了少數幾所美國頂級大學外,絕大多數大學都採用了Test-Optional政策。
標準化考試成績是大學錄取中最直觀、最「硬核」的參考。陳慧華指出,取消考試成績這唯一客觀的衡量標準,也就成了消除在大學招生中被人發現種族歧視的最簡單方法。她表示,沒有考試分數,涉及種族招生的證據就更難看到。
取消SAT等標準化成績後看什麼?陳慧華說,大學的下一步是炮制一套表面上種族中立的種族代用指標,以便向校園輸送「足夠的」非裔學生。社會經濟偏好是最主要的標準。加州大學系統已經越來越巧妙地運用了這一標準;加州的亞裔家庭已經報告了這種偏好的破壞性影響。隨著社會經濟條件的變化,表面上種族中立的優惠政策還可以不斷修訂。
但社會經濟方面的種族弊端源於「社會」部分。例如,在紐約市,沒有其他人口群體的貧困率比亞裔高,亞裔可能比非裔更窮。因此,如果只是優先照顧貧困生,亞裔入學人數會得到提升。但加入聽起來合理的「社會」因素——如單親家庭、被監禁的家庭成員和就業狀況——會使大多數亞裔被排除在考慮範圍之外,因為即使是貧窮的亞裔家庭也經常不符合這些標準。
三起訴訟使這種變通工作變得複雜。第一起是紐約同源會在2018年起訴紐約市府「探索項目」招生涉種族歧視;第二起是2021年全美排名第一的托馬斯‧傑斐遜科技高中(TJHSST,簡稱TJ高中)家長起訴校方搞種族平衡;第三起是2021年的案件,家長們就波士頓精英考試學校的錄取問題興訟。這些案件的共同點是,亞裔因為成績好、人數多被逆向歧視。
這三起案例分別代表了三種最常被討論的大學種族代用指標:社會經濟門檻(紐約),充滿非學術性人格評估的「整體」錄取(TJ高中),以及分區配額(波士頓)。目前這三起案件都在上訴中,正在向最高法院邁進。
陳慧華最後表示:「要警惕這些種族代用指標,它們會削弱標準和犧牲優秀性,誠然,完全的任人唯賢或許是一個遙不可及的夢想,但我們仍然應該努力追求它,因為它比其它選擇更公正更理想。美國是一個多元的社會,容納了各種不同的價值觀、傳統、興趣和專業。不分身分的任人唯賢是最公平和最有效的方式,讓我們能夠欣賞和利用我們作為一個國家的多樣性。最高法院對學生公平錄取組織(SFFA)的判決支持了這一理想。」
責任編輯:鄭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