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23年07月19日訊】(大紀元記者林哲香港報導)香港出口連跌13個月,是歷來最長的下跌周期。即使中港在今年初全面恢復通關,但占香港七成貨運量的葵青貨櫃碼頭吞吐量,已連跌18個月,並在過去兩個月大跌近兩成。
有評論認為,香港的航運貿易中心一步步弱化,現在香港港口功能逐步「送中」,真正理由是香港已經逐步失去昔日「超級聯繫人」的角色。
5月出口按年下降15.6%
香港出口已經連跌13個月,是歷來最長的下跌周期。
據港府統計處6月27日公布的最新貿易數字,5月份錄得貿易逆差264億港元,4月時為逆差366億港元。貿易數據中,5月份出口按年下降15.6%,遜於預期的11.1%,上月同比跌13.0%;入口則按年減16.7%,亦差於預期,連跌11個月,上月同比錄跌幅11.9%。
在5月整體出口總額3,276億港元中,中國大陸占53.7%,美國與印度分別占7.0%、3.4%。同期,入口總額為3,540億港元,從大陸進口占43.7%,台灣、韓國分別占11.9%、4.0%。
葵青貨櫃碼頭貨櫃吞吐量仍大跌
今年1月初大陸香港實現免檢疫通關,一度令市場憧憬香港能否重拾貿易優勢。
在今年首五個月,占香港七成貨運量的葵青貨櫃碼頭吞吐量並沒有增加,過去兩個月更大跌近兩成,連續每個月均跌穿處理100萬個標準貨櫃箱的水平。
翻查香港海運港口局數據,葵青貨櫃碼頭吞吐量,已經連跌18個月,創有紀錄最大跌幅,吞吐量在去年全年跌11.7%,為金融海嘯以來最大跌幅。
有業界人士直言,香港在去年下半年正「失去轉口港功能」,今年貨運市場仍不樂觀。
香港葵青貨櫃碼頭於1992年至2004年為全球最繁忙的貨櫃港口。吞吐量自2005年起不斷下跌,如今香港貨櫃吞吐量全球排名已經連續兩年(2021—2022年)均降至第9位,被上海、寧波、深圳、廣州、青島及天津港等其它大陸城市超越。
貿發局修訂今年出口增長預測
法國外貿銀行亞太區高級經濟學家吳卓殷稱,由於大陸需求反彈較預期弱,香港出口較大占比來自電子零件及產品,在高利率環境下,全球電子產品需求較受影響,令香港進出口受壓,這些因素會延至6月,預期6月出口繼續錄得雙位數跌幅。
5月時,按商品類別劃分,以出口金額計算排名首位為電動機械、儀器和用具及零件,占整體的份額為46.3%;次位為通訊、錄音及音響設備和儀器,占比12.6%,第三位乃辦公室機器和自動資料處理儀器,占比9.0%。貿發局今年6月在考慮各項因素後,修訂今年香港出口增長預測,由早前估計的按年升5%向下調整到0%至2%,即是最差情況會是零增長。修訂主要由於今年首四個月整體出口表現差過預期,但估計下半年將轉趨樂觀。
國際主要企業已將生產基地遷離大陸
目前國際主要企業已將生產基地遷離大陸,香港的轉口港角色自然受到削弱。
地緣政治、中共對外企的打壓和審查,以及中共政策不透明等多重因素,導致企業正在重新評估對中國的依賴,包括蘋果、台積電和萬事得等行業領袖正在將供應鏈多元化,並逐漸挪出中國。
2018年7月美中爆發貿易戰,中國時代的全球化和一體化供應鏈開始崩潰。近三年來中共實施苛嚴清零政策防疫,促使投資者重新評估地緣政治風險。此外,在拜登政府領導下,中美貿易脫鉤加速,從芯片戰到中共對台灣問題緊張情況下,拜登政府一直在推行經濟安全議程。
此外,中共三年清零政策擾亂中國工業,堵塞港口,在美國設有工廠的企業出現了亞洲製造的零部件短缺的情況。許多公司現在要求中國供應商在北美建廠,否則供應商將面臨失去業務的風險。
香港港口功能逐步「送中」
自由亞洲電台7月3日發表香港有線財經台前台長顏寶剛的文章表示,香港的航運貿易中心地位一步步弱化,甚至作為昔日重要港口用地亦恐遭剷平。他舉例說,李嘉誠旗下長和集團的「香港聯合船塢集團」已向城規會提出申請,將青衣聯合船塢連同附近用地,建議改建逾1.5萬個住宅單位及遊艇俱樂部,反映是長和對港口業務前景看淡,一旦成事,不排除香港港口設施將逐步「送中」,喪失自主。
文章評論說,現在香港港口功能逐步「送中」,背後反映絕不止是政府發言人說的是因為外圍環境惡化,真正理由是香港已經逐步失去昔日「超級聯繫人」的角色。現在香港經濟只能單靠內部消費,令陳茂波亦不得不修正前景預測,坦言要全年達到3.5%〜5.5%經濟增幅有困難。
責任編輯:連書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