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賭局 諾貝爾獎得主的警告
地球升溫4度 全球經濟每年將損失23兆美元
如果你讀報紙、聽廣播或日常瀏覽部落格,幾乎一定會碰到有關全球暖化的報導,下列例子出自各種來源:氣候變遷是假議題?全球暖化是騙局?沒有人告訴你,氣溫升高將加深貧富差距。未來10年,熱壓力將使8000萬人失業。地球升溫4度,全球經濟每年將損失23兆美元。氣候變遷給人類社會和自然系統帶來重大風險,嚴重改變世界風貌。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氣候變遷經濟學之父威廉・諾德豪斯警告,我們已經進入規模至為龐大的氣候賭局,還孤注一擲,拿全球暖化作為豪賭的賭注。不過,我們才剛踏入氣候賭場,還有時間回頭;如果撒手不管,後果將不堪設想。本文摘自威廉諾德豪斯新書《氣候賭局》。
過去十年是有紀錄以來最溫暖的一次。
最難堪的是:全球暖化有十好幾年沒有出現了。
北極熊可能在一個世紀內滅絕。
全球暖化的說法是騙局。
格陵蘭冰層融解速度創下新紀錄。
最難堪的是:全球暖化有十好幾年沒有出現了。
北極熊可能在一個世紀內滅絕。
全球暖化的說法是騙局。
格陵蘭冰層融解速度創下新紀錄。
簡單的答案是:全球暖化對人類和自然界是重大威脅。我要把這件事比喻成我們正進入「氣候賭局」,我這樣說,意思是經濟成長在無意中,為氣候和地球系統帶來危險的變化,這種變化會導致無法預見、很可能又相當危險的後果。我們正冒著孤注一擲的風險,拿氣候來豪賭,後果會令人驚訝,有些後果還可能帶來危害。但是我們才剛剛進入氣候賭局,還有時間轉頭退出。本書意在描述其中牽涉的科學、經濟和政治因素──以及消除我們所造共業的必要手段。
我們未來要走的路
全球暖化是這個時代的決定性議題,跟暴力戰爭和經濟蕭條等量齊觀,是未來會無限期左右人類和自然景觀的力量。全球暖化也是複雜的課題,涵蓋從基本氣候科學、生態學、工程學,到經濟學、政治學和國際關係等學門,結果是產生一本篇章浩繁的書籍。讀者在展開漫長的旅程前,或許會發現,看看未來要走的路,可能會有幫助,下面要說明本書五個篇章所探討的主題。
第一篇要檢視全球暖化科學,氣候學是蓬勃發展的科學,但基本因素在20世紀地球科學家的發展下,已經確立不移。
全球暖化的終極來源是燃燒化石(或碳基)燃料,如煤炭、石油和天然氣,造成二氧化碳排放。二氧化碳之類的氣體叫做溫室氣體,會積聚在大氣層中,長久留存。大氣層中溫室氣體濃度升高,會導致陸地與海洋表面升溫。最初的暖化效應會藉著回饋效應,在大氣層、海洋、冰層和生物系統中放大,產生的衝擊包括溫度變化、衝擊極端溫度、降雨型態、風暴位置與頻率、積雪、徑流量、供水量和冰層,其中每一件事情,對於對氣候敏感的生物與人類活動,都有深遠的衝擊。
過去地球氣候在無冰到雪封之間變化,推動變化的力量是天然因素,現在氣候變遷卻日漸受到人類活動的左右,全球暖化的主要推手是燃燒化石燃料排放的二氧化碳。1750年時,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為百萬分之二百八十(280 ppm),今天已經升高到390 ppm,除非我們採取有力行動,減少利用化石燃料,預期到2100年,大氣中二氧化碳的濃度會升到700至900 ppm。根據氣候模型,到時候這樣屆時會造成全球平均升溫攝氏3到5度,然後還會進一步大幅升溫。因此,除非經濟成長大幅減緩,或採取強力行動,急劇抑制二氧化碳排放,否則預期排放到大氣層中的二氧化碳會繼續積聚,帶來全球暖化造成的一切後果。
第二篇要分析氣候變遷的衝擊,本篇關切的重點不是氣溫本身,而是對人類與自然系統造成的衝擊,分析衝擊時的核心觀念是:人類是否能夠管理某種系統。高所得國家的非農業部門受到嚴格管理,這種特色至少會在幾十年內,讓非農業部門用相當低的成本,因應氣候變遷。
然而,很多人類與自然系統沒有人管理,或是無法管理,非常容易受到未來氣候變遷的危害。雖然有些部門或國家可能從氣候變化中得到好處,有些地區卻因為緊密結合對氣候敏感的物理系統,可能受到重大破壞,潛在的破壞最可能集中在低所得和熱帶地區,如熱帶非洲、拉丁美洲、濱海國家和印度次大陸。容易受害的系統包括靠天吃飯的「雨養農業」、季節性積雪、海岸社區、徑流量和自然生態系統,這些地區可能受到嚴重衝擊。
科學家特別關心地球眾多系統的「臨界點」,臨界點涉及系統跨越門檻時、發生突然或無可挽回變化的過程。很多系統以極大的規模運作,以致於人類無法用現有科技有效的管理。四大全球性臨界點包括大片冰層(如格陵蘭)快速溶化、墨西哥灣流之類海洋環流的大規模變化、暖化造成更多暖化的回饋程序、以及長期暖化的增強。這些臨界點特別危險,因為這些臨界點一旦觸發,就不容易逆轉。
第三篇要從經濟角度,探討減緩氣候變遷的策略,有好幾個策略可以減緩氣候變遷,但最有希望的策略是「減緩」、或減少二氧化碳和其他溫室氣體的排放。不幸的是,這種方法代價高昂。研究指出,即使以效能良好的方式推動,要達成國際氣候目標,每年要耗費世界所得的1%到2%(以今天的水準來算,每年要動用6000億到1.2兆美元)。我們可以想像,科學家可能會找到若干神奇的科技突破,急劇降低這種成本,但專家認為,最近的將來不可能出現這種突破。
氣候變化經濟學簡單而明白,我們燃燒化石燃料時,會在不經意之間,把二氧化碳排放到大氣層中,形成很多可能有害的衝擊。這種過程是一種「外部性」,外部性會發生,是因為排碳的人沒有為這種特權行為支付代價、受到傷害的人沒有得到補償。經濟學的一大教訓是:混亂的市場不能有效應付有害的外部性。在排碳這個事情上面,混亂的市場會產生太多的二氧化碳,因為排碳造成的外部傷害代價為0。全球暖化是特別棘手的外部性,原因在於這一點是全球性問題,又是會延展到未來幾十年的問題。
經濟學說明了一個跟氣候變化有關、但大家都不願面對的真相,就是任何政策要有效,都必須提高二氧化碳和其他溫室氣體排放的市場價格。為排放訂價會矯正市場上外部性訂價過低的弊病,要提高訂價有兩種方法,一是針對容許排放的數量,訂出法定的交易限制(碳交易),二是針對碳的排放徵稅(碳稅)。經濟史的核心教訓是誘因很有力量,要減緩氣候變遷,必須提供誘因給每一個人──幾百萬家企業和支出以數兆美元計算的幾十億消費人口,促使他們逐漸用低碳活動,取代現有靠化石燃料推動的消費行為,最有效的誘因是高昂的碳價。
提高碳價會達成四個目標:第一是發信號給消費者,告訴他們,應該減少使用哪些碳密集的產品與服務。第二是發信號給生產商,告訴他們哪些輸入因素具有碳密集屬性(煤炭和石油就是例子),哪些輸入因素屬於低碳或無碳屬性(例如天然氣或風力發電),從而誘導企業改採低碳科技。第三是提供市場誘因給發明家、創新者和投資銀行,讓他們發明、資助、開發和引進新的低碳產品與製程。最後,碳價會讓推動所有這些任務所需要的資訊,得到有效利用。
第四篇要檢視氣候變化政策的核心問題,包括各國減排二氧化碳和其他溫室氣體的作法應該多急劇?減排時程表應該如何安排?在不同產業和國家之間應該如何分配減排?什麼政策工具最有效?是租稅、以市場為基礎的排放上限,還是法規或補貼?
根據氣候歷史或生態原則,把氣候目標訂為硬性目標,是很吸引人的作法,這種簡單目標的方法忽視達成目標的成本,因此行不通。經濟學家支持一種叫做成本效益分析、藉著權衡成本和效益來擇定目標的方法。
因為氣候變遷與衝擊涉及的機制極為複雜,經濟學家和科學家要依靠電腦化的綜合評估模型(IAM),來預測趨勢、評估政策和計算成本效益。綜合評估模型的一個重大發現是:減緩排放的政策應該儘快推出。最有效的政策是把每個部門、每個國家減排的遞增或邊際成本均等化的政策。有效的政策應該具有最高的「參與率」,也就是說,應該儘快拉攏最多的部門和國家參與,同時,應該攔阻搭便車的行為。此外,長期間逐漸升級的政策才是有效的政策,這樣才能讓大家有時間適應高碳價,也有時間逐漸加強管制碳排放。
雖然所有方法都同意三大核心原則──普遍參與、任何年度所有用途的邊際成本均一化、長期日趨嚴格──分析師對於政策的嚴格程度看法卻大相逕庭。我們的分析顯示,政策應該根據成本、參與率和折現率,把限制氣溫升高的目標,訂為比工業化前的水準(這裡認定為公元1900年的氣溫)高出攝氏2到3度;如果成本低落、參與率很高、對未來經濟衝擊的折現率低落,就適於選擇上述較低的目標;如果成本高昂、參與率低落、折現率居高,就應該選擇較高的目標。
政策要有效,涵蓋範圍必須廣及全球,京都議定書之類過去的公約所以會無效,是因為沒有提供鼓勵參與的誘因,各國因而具有搭便車、享受其他國家努力成果的強烈誘因,因為減排具有局部性,成本高昂,效益卻在廣遠的空間和時間上分散開來、隱而不顯。有效的全球協商需要有效的機制,以便鼓勵參與、阻止搭便車。最有希望的方法是針對非參與國的產品與服務開徵進口關稅,使負擔變成重到足以鼓勵大多數國家參與國際氣候體制。
第五篇要討論的是:務實的評估必須承認有效延緩全球暖化的政策前途多艱,即使氣候學家在瞭解基本趨勢上,已經獲得長足進展,事實卻證明,延緩氣候變遷的政策實施起來還是困難重重。
進展這麼緩慢,一大原因是國家民族本位主義導致搭便車的困境──不參與全球減排協議的國家可以搭便車,享受其他國家耗費巨資締造的減排成果。這種誘因造成不合作的搭便車均衡,其中只有少數國家推動強而有力的氣候變遷政策,這種情形很像目前的國際政策環境,聲勢浩大,卻完全沒有懲罰。透過國際貿易關稅處罰非參與國的作法,應該會減輕搭便車的重大弊病。
此外,現在還有一種目前世代搭便車,把處理氣候變遷成本推到後代身上的傾向,大家會搶搭世代便車,是因為今天減排的大部分好處,要到未來很多年後才能收穫。
利益團體從中攪和、混水摸魚,提供誤導大家的氣候科學和經濟成本分析,使雙重搭便車的問題更為惡化。這些反對派強調異常和尚未解決的科學問題,忽視強而有力的證據支持氣候變遷的基礎科學和現行預測。在美國要制定有效政策特別困難,因為科學上的憂心雖然日益嚴重,意識形態上的反對卻愈來愈堅決。
今天的三大步驟
有識之士自然想知道我們現在應該怎麼做,才能延緩全球暖化的進程,這一點是涉及公眾、經濟和科技的繁複過程,我要強調我們應該把重點放在三個特殊項目上。
第一、世人必須瞭解和接受全球暖化衝擊人類與自然界的嚴重性,科學家必須從科學、生態學到經濟、國際關係等所有層面,繼續深入研究。世人對反對派捏造的說法應該保持警覺,他們會找出上千個理由,要大家等待幾十年後,才採取適當行動。
第二、各國必須建立政策,提高二氧化碳和其他溫室氣體的排放價格。這種作法就像我們討厭吃味道噁心的藥品一樣,一定會遭到大家的抗拒,卻是控制排放、促進低碳科技、促使地球免於遭到暖化失控威脅的根本要素。此外,我們需要確保大家推動全球性的行動,而不只是推動限於一國的國內行動。雖然政治可能具有局部性,而且反對採取強力行動、延緩暖化的態度出自國家民族本位主義,延緩氣候變遷卻需要協調一致的全球性行動。
第三、情形清楚顯示,能源部門的科技快速變化,對轉型為低碳經濟很重要。目前的低碳科技無法取代化石燃料,在經濟上又不能嚴厲懲罰碳排放,開發經濟實惠的低碳科技會降低我們達成氣候目標的成本。此外,如果其他政策失效,低碳科技是我們達成氣候目標的最後寄託。因此,政府和民間部門必須盡力追求低碳、零碳、甚至負碳科技。
提高公共意識、為碳和其他溫室氣體排放訂價、加速進行「經濟去碳科技」研究三種主題,會貫穿整本書。
(本文摘自威廉・諾德豪斯著《氣候賭局:延緩氣候變遷vs.風險與不確定性,經濟學能拿全球暖化怎麼辦?》,寶鼎出版提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