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對讀書的態度有兩種,有用就好,喜歡就好:柯文哲談閱讀
柯文哲不只是能言善道,他的知識也比一般人想像中來得豐富。除了原本專精的醫學知識外,物理原理、歷史典故、宗教經典、小說人物,信手拈來,往往為他的言論增添更多可信度與攻擊力,而這些,都拜他長年不間斷的閱讀所賜。
雖然好幾次提到讀書是與生俱來的天賦、自己天生就聰明,但顯而易見的,如果只有天資聰穎,而沒有後天的努力讀書與海納百川,柯文哲也不會是今日的柯文哲。閱讀,到底帶給柯文哲什麼樣的力量與勇氣?柯P之所以是柯P的原因又是什麼?
直言現在每天看最多的東西是公文,又認為「看公文也是在學習」的柯文哲,在《Cheers》首次深度分享他的閱讀之道。
讀書態度:有用的學習vs.有趣的學習
我沒有什麼娛樂,讀書就是最大的娛樂,也是最便宜的娛樂。
學習有很多種層面,一個是自己做,一個是看別人做,另一個就是看書。讀書本身就是種學習,知識就是力量,這不需要再去強調。
我什麼書都看,拿來就翻一翻,這也是我的習慣。當然,我也有不喜歡的東西,例如,我不喜歡音樂,我的音樂水準就是到鄧麗君跟鳳飛飛的level,再上去就沒辦法了。
知識本來就是萬流歸宗,其實所有的學問,到最後都是回歸知識的本體。
在美國,大學畢業要考GRE,不管你念數學研究所、電機研究所、音樂研究所,它就只考3科,邏輯、語文跟數學。那表示什麼?表示重點不在所學的知識內容,而是學了這些以後,對邏輯、語文、算術能力有什麼改變。所以,我覺得重點不在讀什麼書,而是讀了之後,對基本能力和人生觀帶來什麼變化。
至於如何在有限時間內,選擇想讀的書?
釋迦牟尼其實回答過這個問題。釋迦牟尼在祇樹給孤獨園散步,弟子圍著他問了10個問題,「宇宙到底有沒有界限?」、「人類的歷史,過去有沒有盡頭?未來有沒有盡頭?」釋迦牟尼不肯回答,弟子就一直問,他沒有辦法,撿起地上的一片葉子問:「滿園的葉子多,還是我手上的葉子多?」當然是滿園的葉子多。釋迦牟尼就說:「世界的學問很多,你問我這些問題,對你這一世的修行沒有什麼幫助,為師的只是選對你這一世最有用的東西先教給你。」
依照需要去學習是最簡單的學習方式,需要什麼就去讀什麼。
不過,如果把學問當成如此功利,又失掉一種樂趣,所以,有時候喜歡就好,不要去想有什麼用。對讀書,我的態度就是兩種,一種是有用就好,一種是喜歡就好。有用是direct learning,有方向的學習;喜歡則是有趣的學習。
中國人看到新事物,常常第一句話就問:「這有什麼用處?」;美國人的第一個反應卻是「這很有趣」。這就是為什麼中國人缺少創造力,凡事都要有用,最後就只停留在應用的level。一直問有用沒用,結局就是整個民族失去了創造力。
Read between the lines
讀書是種習慣,我以前當外科醫生時最忙,現在沒那麼忙,還是有時間看書。像我昨天就看了篇《明報》雜誌的文章,隨便撿到就讀。
不過,學習必須要read between the lines(讀懂弦外之音、言外之意)。很多人都去過延安,可是我去延安的感受卻跟其他人不一樣。同樣的學習,每個人得到的效果不同(編按:柯文哲當年在台大醫院愛滋事件發生後被懲處降級,辦公室搬到比醫院太平間還低的地下室4樓。後來,他走訪中國共產黨的發跡地陝西延安,回國後還將共產黨撤退至延安窯洞的版畫印下來,貼在辦公室牆上,藉此惕勵自己;亦曾多次表示,他就是要學習當年共產黨如何在屈居劣勢的情況下,還能一舉擊敗國民黨)。
你問我,讀書怎樣產生跟我一樣的效果?講到最後,就是大家最不想聽的,那是天生的智慧。讀書90%是天生的,用功也是,有人就是沒辦法用功,因為坐不住。我3個小孩,每一個成績都比我差,我也認了,不會要求他們跟我一樣。
我跟學生講“you are what you do”,我沒有要求你認真,奮發圖強,但我希望你對自己要有合理的期望。如果你想出人頭地,就要認真一點;如果你想過easy life,也可以;但你不能又想懶懶的,又想很有錢,又想很輕鬆,又想很有成就,嘸那種代誌(沒那種事情)。
所以,我給年輕人的建議是,人生做自己就好,be yourself, accept yourself,做自己,最後接受自己。
年輕人不看長文章,也算危機嗎?
當然,我確實也發現,現在年輕人不太閱讀了。我在Facebook上的文章,文章長短跟點閱數剛好成反比,愈長就愈沒人看,這表示大家失去了閱讀長篇文章的能力。
可是,這算是缺點、危機嗎?I don't know。我一直在想,難道一定要讀大部頭的書才算培養思考嗎?不知道,這需要科學證據。老人常犯的錯誤就是認為一代不如一代,我從來不相信這句話,要是一代不如一代,人類早就滅亡了。
如果你嫌年輕人只看輕薄短小的內容,那就要學習如何在輕薄短小中傳遞同樣的訊息。產品賣不好,不要怪顧客,要怪你的產品。
5歲、50歲讀《神鵰俠侶》,心情不同
當然,人會一直變,不同階段喜歡的東西也不一樣。像《論語》,我16、17歲的時候讀跟50歲讀,感覺很不一樣。同樣的道理,20幾歲讀《神鵰俠侶》跟50歲讀,心情也會不同。
我25歲讀《神鵰俠侶》時覺得很難過,裡面每個人的愛情故事都太悽慘了。像李莫愁,愛一個人可以愛到想殺了他,那種愛恨之強烈。我當時就覺得人生怎麼那麼可憐。可是要是到40、50歲再看,那又不一樣了。
最近我有個學生在醫學中心當到主任,他對許多事情覺得困惑,問我很多問題,我就跟他講:「如果有一天你說出『啊,這就是人生』,你就過關了,所有這些問題,就再也不是問題。」
我35歲當外科加護病房主任,出去跟病患家屬解釋病情:「你兒子車禍腦死」,我跟他講了5遍,他還問我第6遍。我心裡想,奇怪,我已經講了5遍,你怎麼還聽不懂。到了50歲時,我終於了解,沒辦法,因為他是爸爸,他什麼都知道,但就是沒辦法接受,我能講什麼?(長歎一聲)啊,這就是人生!
很多事我已經看開了,不計天下毀譽,不在乎。這個不在乎是個境界,但我認為,上面還有個更高的境界,我還沒到,也許是年齡還沒到。我是一關一關過,「貢高我慢」(編按:佛家語,指一個人貶抑他人,過於驕傲之意)我就過不了,一直到現在都沒辦法克服。我發現我對人家真的不假顏色,這就是貢高我慢,我的EQ真的不高,但我有意識到,就一關一關過吧!
原文/出自Cheers快樂工作人雜誌
雖然好幾次提到讀書是與生俱來的天賦、自己天生就聰明,但顯而易見的,如果只有天資聰穎,而沒有後天的努力讀書與海納百川,柯文哲也不會是今日的柯文哲。閱讀,到底帶給柯文哲什麼樣的力量與勇氣?柯P之所以是柯P的原因又是什麼?
直言現在每天看最多的東西是公文,又認為「看公文也是在學習」的柯文哲,在《Cheers》首次深度分享他的閱讀之道。
讀書態度:有用的學習vs.有趣的學習
我沒有什麼娛樂,讀書就是最大的娛樂,也是最便宜的娛樂。
學習有很多種層面,一個是自己做,一個是看別人做,另一個就是看書。讀書本身就是種學習,知識就是力量,這不需要再去強調。
我什麼書都看,拿來就翻一翻,這也是我的習慣。當然,我也有不喜歡的東西,例如,我不喜歡音樂,我的音樂水準就是到鄧麗君跟鳳飛飛的level,再上去就沒辦法了。
知識本來就是萬流歸宗,其實所有的學問,到最後都是回歸知識的本體。
在美國,大學畢業要考GRE,不管你念數學研究所、電機研究所、音樂研究所,它就只考3科,邏輯、語文跟數學。那表示什麼?表示重點不在所學的知識內容,而是學了這些以後,對邏輯、語文、算術能力有什麼改變。所以,我覺得重點不在讀什麼書,而是讀了之後,對基本能力和人生觀帶來什麼變化。
至於如何在有限時間內,選擇想讀的書?
釋迦牟尼其實回答過這個問題。釋迦牟尼在祇樹給孤獨園散步,弟子圍著他問了10個問題,「宇宙到底有沒有界限?」、「人類的歷史,過去有沒有盡頭?未來有沒有盡頭?」釋迦牟尼不肯回答,弟子就一直問,他沒有辦法,撿起地上的一片葉子問:「滿園的葉子多,還是我手上的葉子多?」當然是滿園的葉子多。釋迦牟尼就說:「世界的學問很多,你問我這些問題,對你這一世的修行沒有什麼幫助,為師的只是選對你這一世最有用的東西先教給你。」
依照需要去學習是最簡單的學習方式,需要什麼就去讀什麼。
不過,如果把學問當成如此功利,又失掉一種樂趣,所以,有時候喜歡就好,不要去想有什麼用。對讀書,我的態度就是兩種,一種是有用就好,一種是喜歡就好。有用是direct learning,有方向的學習;喜歡則是有趣的學習。
中國人看到新事物,常常第一句話就問:「這有什麼用處?」;美國人的第一個反應卻是「這很有趣」。這就是為什麼中國人缺少創造力,凡事都要有用,最後就只停留在應用的level。一直問有用沒用,結局就是整個民族失去了創造力。
Read between the lines
讀書是種習慣,我以前當外科醫生時最忙,現在沒那麼忙,還是有時間看書。像我昨天就看了篇《明報》雜誌的文章,隨便撿到就讀。
不過,學習必須要read between the lines(讀懂弦外之音、言外之意)。很多人都去過延安,可是我去延安的感受卻跟其他人不一樣。同樣的學習,每個人得到的效果不同(編按:柯文哲當年在台大醫院愛滋事件發生後被懲處降級,辦公室搬到比醫院太平間還低的地下室4樓。後來,他走訪中國共產黨的發跡地陝西延安,回國後還將共產黨撤退至延安窯洞的版畫印下來,貼在辦公室牆上,藉此惕勵自己;亦曾多次表示,他就是要學習當年共產黨如何在屈居劣勢的情況下,還能一舉擊敗國民黨)。
你問我,讀書怎樣產生跟我一樣的效果?講到最後,就是大家最不想聽的,那是天生的智慧。讀書90%是天生的,用功也是,有人就是沒辦法用功,因為坐不住。我3個小孩,每一個成績都比我差,我也認了,不會要求他們跟我一樣。
我跟學生講“you are what you do”,我沒有要求你認真,奮發圖強,但我希望你對自己要有合理的期望。如果你想出人頭地,就要認真一點;如果你想過easy life,也可以;但你不能又想懶懶的,又想很有錢,又想很輕鬆,又想很有成就,嘸那種代誌(沒那種事情)。
所以,我給年輕人的建議是,人生做自己就好,be yourself, accept yourself,做自己,最後接受自己。
年輕人不看長文章,也算危機嗎?
當然,我確實也發現,現在年輕人不太閱讀了。我在Facebook上的文章,文章長短跟點閱數剛好成反比,愈長就愈沒人看,這表示大家失去了閱讀長篇文章的能力。
可是,這算是缺點、危機嗎?I don't know。我一直在想,難道一定要讀大部頭的書才算培養思考嗎?不知道,這需要科學證據。老人常犯的錯誤就是認為一代不如一代,我從來不相信這句話,要是一代不如一代,人類早就滅亡了。
如果你嫌年輕人只看輕薄短小的內容,那就要學習如何在輕薄短小中傳遞同樣的訊息。產品賣不好,不要怪顧客,要怪你的產品。
5歲、50歲讀《神鵰俠侶》,心情不同
當然,人會一直變,不同階段喜歡的東西也不一樣。像《論語》,我16、17歲的時候讀跟50歲讀,感覺很不一樣。同樣的道理,20幾歲讀《神鵰俠侶》跟50歲讀,心情也會不同。
我25歲讀《神鵰俠侶》時覺得很難過,裡面每個人的愛情故事都太悽慘了。像李莫愁,愛一個人可以愛到想殺了他,那種愛恨之強烈。我當時就覺得人生怎麼那麼可憐。可是要是到40、50歲再看,那又不一樣了。
最近我有個學生在醫學中心當到主任,他對許多事情覺得困惑,問我很多問題,我就跟他講:「如果有一天你說出『啊,這就是人生』,你就過關了,所有這些問題,就再也不是問題。」
我35歲當外科加護病房主任,出去跟病患家屬解釋病情:「你兒子車禍腦死」,我跟他講了5遍,他還問我第6遍。我心裡想,奇怪,我已經講了5遍,你怎麼還聽不懂。到了50歲時,我終於了解,沒辦法,因為他是爸爸,他什麼都知道,但就是沒辦法接受,我能講什麼?(長歎一聲)啊,這就是人生!
很多事我已經看開了,不計天下毀譽,不在乎。這個不在乎是個境界,但我認為,上面還有個更高的境界,我還沒到,也許是年齡還沒到。我是一關一關過,「貢高我慢」(編按:佛家語,指一個人貶抑他人,過於驕傲之意)我就過不了,一直到現在都沒辦法克服。我發現我對人家真的不假顏色,這就是貢高我慢,我的EQ真的不高,但我有意識到,就一關一關過吧!
原文/出自Cheers快樂工作人雜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