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23年08月22日訊】(大紀元記者夏雨綜合報導)中國經濟正陷入衰退。工業生產下降,零售額下降,房地產行業繼續陷入困境,中共央行剛剛意外降息。關於中國經濟的壞消息頻繁出現在媒體上,分析顯示,五大深層問題導致中國經濟陷入危機。
中國經濟放緩令國際領導人和投資者感到震驚,香港恒生指數上週五陷入熊市,較1月份的近期高點下跌逾20%。上週,人民幣匯率跌至16年來的最低水平,促使中共央行採取了有記錄以來最大規模的貨幣防禦措施,將美元匯率設定為遠高於市場預估價值。
消費者價格下降,房地產危機加深,出口下滑,年輕人的失業率變得如此嚴重,中共政府卻暫停發布數據。更糟糕的是,最近幾週,大型住宅建築商碧桂園和一家知名投資公司未能向投資者付款,再次引發人們對房地產市場持續惡化,可能導致金融穩定風險加劇的擔憂。
由於缺乏堅決的刺激內需措施以及對疫情蔓延的擔憂,引發了新一輪的增長評級下調,多家主要投行將中國經濟增長預期下調至5%以下。
以下是綜合CNN和彭博社報導,導致中國經濟陷入危機的五大深層因素:即房地產危機、內需、地方債務、人口下降和脫鉤。
房地產危機
自4月份以來,中國經濟一直處於低迷狀態。但本月,隨著中國曾經最大的房地產銷售開發商碧桂園和頂級信託公司中融信託違約,人們擔憂加劇。
碧桂園拖欠兩隻美元債券利息的報導讓投資者感到恐慌,並重新喚起了人們對恆大的記憶,恆大在2021年債務違約標誌著房地產危機的開始。
儘管恆大仍在進行債務重組,但碧桂園的麻煩引發人們對中國經濟的新擔憂。
北京推出了一系列支持措施來重振房地產市場。但即使是實力較強的企業現在也徘徊在違約邊緣,凸顯北京在遏制危機方面面臨的挑戰。
與此同時,房地產開發商的債務違約似乎已蔓延至中國價值2.9萬億美元的投資信託行業。中融信託為企業客戶和富裕個人管理著價值870億美元的資金,根據本月早些時候的公司聲明,該公司未能向至少四家公司償還一系列投資產品。
CNN報導,凱投宏觀(Capital Economics)中國經濟主管朱利安·埃文斯-普里查德(Julian Evans-Pritchard)表示:「房地產行業的進一步損失,有可能蔓延至更廣泛的金融不穩定。」
「隨著國內資金越來越多地逃向更安全的政府債券和銀行存款,更多的非銀行金融機構可能面臨流動性問題。」他補充道。
民眾不消費 內需不振
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家庭消費對中國GDP的貢獻率約為40%,一直很低。全球平均水平而不是經合組織的水平,約占GDP的60%。並且中國家庭對房產或住房的需求正在持續下降,即使政府在當前政策環境下向中國家庭提供刺激性支票,中國家庭也不一定有消費動機。
彭博社報導,美國外交關係委員會國際政治經濟學研究員劉宗元分析說,一是信心負面衝擊,二是通貨緊縮的政策環境。其中的負面信心部分來自於人們對家庭資產負債表惡化的物質感受,正如中國人的感受「嗯,你知道,我可以憑經驗觀察到我的房子的價值下降了,但我仍然要支付大量抵押貸款。」
他表示,另一方面,隨著中國GDP增長放緩,我們看到全球供應鏈和國際跨國公司的轉移或重新分配,對中國市場變得不那麼看好,那麼,創造的高薪就業機會就會減少。
「因此,中國人會說,『好吧,等一下,我認為我不會賺更多的錢。』因此,他們不會被激勵去消費,他們會更有動力去儲蓄。」他說。
中共上週二(8月15日)公布的7月份主要經濟數據顯示,7月份的消費者支出、工業生產以及公共和私人投資指標均大幅低於預期。
地方政府債務
另一個主要問題是地方政府債務飆升,很大程度上是由於房地產市場低迷導致賣地收入大幅下降,以及實施新冠大流行封鎖成本揮之不去的影響。
地方層面嚴重的財政壓力不僅給中資銀行帶來巨大風險,也擠壓了政府刺激增長和擴大公共服務的能力。
迄今為止,雖然北京已推出一系列穩步增量的經濟刺激措施,包括降息和其他幫助房地產市場和消費企業的舉措。但它沒有採取任何重大舉措。經濟學家和分析師告訴CNN,這是因為中國負債過多,無法像15年前全球金融危機期間那樣提振經濟。
當時,中共領導人推出4萬億元人民幣(5860億美元)的財政計劃,以儘量減少全球金融危機的影響。但這些以政府主導基礎設施項目為重點的措施,也導致了前所未有的信貸擴張和地方政府債務大幅增加,中國經濟仍難以復甦。
埃文斯-普里查德表示:「雖然當前的經濟低迷也存在周期性因素,需要加大刺激力度,但政策制定者似乎擔心他們的傳統政策策略將導致債務水平進一步上升,從而在未來再次對他們造成影響。」
人口下降
此外,中國面臨一些長期挑戰,例如人口危機以及與美國和歐洲等主要貿易夥伴的緊張關係。
據界面新聞網最近的一份報告稱,中國總和生育率(即女性一生中平均生育的孩子數量)從兩年前的1.30降至去年的1.09,創歷史新低。這意味著中國生育率現在甚至低於長期以老齡化社會聞名的日本。
今年早些時候,中共發布的數據顯示,中國人口從去年開始出現六十年來的首次減少。
穆迪投資者服務公司的分析師在上週一份研究報告中表示:「中國的人口老齡化對其經濟增長潛力構成重大挑戰。」
勞動力供應的下降以及醫療保健和社會支出的增加,可能會導致財政赤字擴大和債務負擔增加。勞動力減少還可能侵蝕國內儲蓄,導致利率上升和投資下降。
「從長遠來看,住房需求將會下降,」分析師們補充道。
彭博社報導,美國外交關係委員會國際政治經濟學研究員劉宗元表示,人口挑戰本身並不一定是一場危機,因為只要你有一套正確的政策來應對它,你就應該能夠創造一個緩衝。所說的「緩衝」,是指為中國家庭和老年人建立一個支持網絡或加強福利支持。但現實情況是,從幾個指標來看,中國養老金體系實際上非常不發達。養老金制度,特別是地方政府層面的養老金制度目前承受的壓力尤其大,因為中國剛剛經歷了近三年的清零政策,給地方政府帶來很大的財務壓力,因為一方面他們的收入下降了,另一方面,大規模新冠病毒零檢測也帶來了大量支出。
CNN報導,埃文斯-普里查德表示,人口結構、從農村向城市地區移民的放緩以及地緣政治的分裂,「本質上是結構性的」,並且很大程度上超出了政策制定者的控制範圍。
他表示:「總體情況是,自(新冠)大流行開始以來,趨勢增長已大幅下降,並且在中期看來將進一步下降。」
脫鉤
全球跨國公司已經不太傾向於在中國投資。這種日益加劇的貿易緊張局勢始於川普領導下,並在拜登領導下繼續持續,甚至可能加劇,特別是中共三年清零,導致大量外資流出中國,外企加速轉移供應鏈,甚至連外國人也開始撤出中國。
彭博社報導,劉宗元表示,人們對於什麼是脫鉤或者什麼是去風險非常困惑。實際上並沒有關於它們是什麼的正式定義。「就個人而言,在新冠疫情期間,當我意識到我無法從紐約搭乘飛機返回上海或北京的那一刻,對我來說,這是脫鉤的標誌。如果我沒記錯的話,現在紐約和北京或上海之間仍然沒有直飛航班。」
「目前,我認為我們和中國之間的航空業有具體政策和具體舉措來增加航班,但仍遠低於新冠大流行前的水平。所以我們可以具體觀察到的是人與人之間的交流越來越少。」他說。
劉宗元說,但真正脫鉤,是從供應鏈多元化角度來理解的。這個想法實際上並不是要擺脫中國,實際上是關於不要過度依賴一個簡單的供應商。
根據紐約大學斯特恩商學院(Stern School of Business)和包裹遞送巨頭DHL3月份的一份報告,美中貿易關係開始呈現脫鉤的「總體格局」。
該研究稱,2022年,中國進口商品占美國進口商品總額的比例將從2017年的21.6%下降至16.6%。2022年美國對華出口商品占美國出口總額的比例從2017年的8.4%下降至7.3%。
近日,美國商務部的數據顯示,美國今年前五個月從中國進口的商品總額同比下降約25%。美國從中國的進口占進口總數的13.4%,同比下降了3.3%。美國從中國進口的很多產品出現下降趨勢,半導體產品進口出現減半。
責任編輯:葉紫微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