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23年08月24日訊】(大紀元記者程靜、駱亞採訪報導)近期,中國經濟衰敗速度之快,令外界震驚。這對世界意味著什麼?
僅僅八個月前,外界還預計中國經濟將復蘇,一些經濟學家甚至預計今年第二季度的GDP年化增長率將達到10%,但實際上卻勉強維持在6.3%,遜預期。顯然,所希望的經濟反彈已經破滅。
事實上,世界部分國家卻從中受益。專家認為,這會為其它新興市場打開大門;供應鏈轉移也使中國周邊國家受益;而中國通貨緊縮,有助於抑制世界經濟通脹,但在嚴重依賴中國經濟的地方,將會受到衝擊。
供應鏈加速轉出中國 為新興市場打開大門
這幾天,金磚五國(中國、巴西、俄羅斯、印度和南非)在南非舉行會議。中國國內生產總值是其它成員國總和的兩倍多。但因中國經濟遭遇困難,國際機構近日調降中國經濟增長至5%以下。
近期,中國經濟顯示一副衰敗景象:消費者價格下降,房地產危機加深,出口下滑,外資銳減;地方政府債務飆升,年輕人失業嚴重,以至於政府已停止發布數據;經濟已陷入通貨緊縮。而官方反應異常緩慢,未採取任何重大舉措。
彭博社週三(23日)報導,參加年度金磚國家峰會的高管表示,中國經濟放緩為其它國家吸引更大份額的新興市場投資,打開了大門。
「這為其它國家,特別是印度帶來了巨大機遇。印度已經進行了改革,預計還會有更多改革,總的來說,我們已經做好了充分準備,歡迎那些想在印度開店的人。」金磚國家工商理事會主席、印度阿波羅輪胎有限公司(Apollo
Tyres Ltd)主席坎瓦爾(Onkar Kanwar)說。
據研調機構Counterpoint估計,去年蘋果手機的生產組裝,中國的比例占96%,印度僅約4%,但去年9月起,最新款的蘋果手機由印度生產製造。韓國三星目前在印度製造所有的旗艦手機。
第一財經上週報導,原本中國每年向印度出口1億8000支手機的訂單沒了。
標準銀行集團有限公司是非洲最大的銀行,其中中國工商銀行持股20%,其首席執行官查巴拉(Sim Tshabala)對彭博說,「中國經濟正在明顯發生變化,越來越注重消費,而不是投資。」
「中國經濟的轉變將撼動全球供應鏈」,他說,「這是將工業化和價值鏈末端帶到非洲的機會」,因為在中國生產的成本變得更高。
中國原有的投資和訂單流失 周邊國家受益
過去幾十年,中國被認為是「世界工廠」,但近期持續的經濟放緩,給很多國家帶來機遇,未來生產供應鏈不再集中在中國。
對於中國原有的投資和訂單會不會由其它國家蠶食?美國經濟學者黃大衛(DAVY J.Wong)24日對大紀元表示:「答案是肯定的。」
「包括東南亞的14國和金磚國家,在2018年的中美貿易戰後,他們努力想替代中國成為世界工廠,這是非常確定的因素。」
同時,「我們看到了一些國家強調安全問題和政治安全,美國和歐洲都發起了去風險的貿易關係,這種新戰略,也會導致這些產業向這些國家轉移。」
所以,他說,中國目前的經濟困難加速了這些國家的投資向外轉移,但這個過程中會有一個高峰期,未來可能會重新整合。「這是一個漫長的,期間有各種力量博弈的過程。」
南華大學國際事務與企業學系專任副教授孫國祥24日也對大紀元分析,這是一個「推拉」的過程。
孫國祥說,現在整個宏觀布局,「各國會為那些原來投資在中國大陸的廠商,提供優惠政策或者是法律,以便他們回到自己本土重新投資。這是一個拉的過程。」
此外,「習近平主政下強調國安問題,對外國投資者不是這麼友善,對於市場資訊越縮越緊,加之新冠疫情期間,中共高度封鎖導致經濟下滑,就變成一個推的壓力。」
孫國祥說,「這個推拉作用下,就變成了現在中國大陸經濟面臨外資撤出的整個情形。當然又和供應鏈重組息息相關,呈現出這個趨勢。」
專家:中國通縮有助降低全球通脹
此外,專家們還認為,中國經濟衰退、通貨緊縮,將減緩大多數發達國家的通脹。
據官方統計,中國7月份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同比下降0.3%,為2021年2月以來首次下跌。生產價格指數PPI同比下降4.4%,連降10個月;中國進出口同比下降13.6%。
這與目前大多數發達經濟體在疫情限制措施結束後迎來的消費暴漲相反。
就美國來說,美聯儲和聯邦政府前所未有的刺激措施,為美國在疫情後經濟迅速復蘇奠定了基礎,但也導致了40年來最高的通脹率。
對於「中國的通貨緊縮問題」,數據和分析公司OANDA的高級市場分析師莫亞(Edward Moya)對CNN表示,「這將導致對歐洲和美國商品的需求大幅減弱。也將有助於降低許多一直積極加息的發達經濟體的通脹率。」
CNN說,中國經濟遇到了困難。這可能是最終治癒西方通脹困境所需的催化劑。
「中國經濟疲軟和物價下跌(尤其是中國生產者價格)可能會蔓延到全球市場——這對於西方央行應對通脹上升,近期是個好消息。」Pimco經濟學家兼董事總經理維爾丁(Tiffany Wilding)對CNBC表示,
維爾丁和太平洋投資管理公司(PIMCO)中國經濟學家廖薇(Carol Liao)在上週的一份研究報告中說,「不斷惡化的中國經濟基本面已經產生了通縮壓力,這種壓力已經在減緩中國貨物帶來的全球市場的通脹。」
《經濟學人》:中國經濟放緩 降低世界商品價格和進口成本
在中國經濟陷入困境之際,《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日前報導,世界其它地區的表現卻好於預期。與4月份的預測相比,國際貨幣基金組織7月份修正了全球經濟增長預測。最引人注目的是世界最大進口國美國的經濟健康狀況,一些調查顯示,美國正以近5%的驚人速度增長。
報導說,在此背景下,中國經濟增長放緩甚至應該讓世界消費者鬆一口氣,因為這將意味著大宗商品需求減少,從而降低價格和進口成本。
曾獲200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克魯格曼(Paul Krugman)日前在《紐約時報》撰文分析,如果中國真的出現2008年那樣的危機,是否會嚴重蔓延到世界其它地區,尤其是美國?「答案顯然是否定的。」
他認為,「美國受中國潛在危機的影響小得驚人。」而且,中國的經濟危機甚至可能對美國產生一點點的積極影響,因為它會減少對原材料的需求,尤其是石油,從而可能降低通貨膨脹。
對西方「去風險化」有利 但依賴中國的國家風險大
對於中國經濟衰弱造成的結果,黃大衛分析,第一,大量高密度勞動力公司將離開中國,敏感行業也將離開中國。
「從中長期來看,對於未來的敏感行業,尤其是歐美比較關心的涉及到國家安全的生產產業鏈,轉移到歐美或其它國家。這對於他們追求的去風險化可能有幫助。」
「但從短期來說,也會產生新的問題。因為供應鏈的重新轉移並不是想像中那麼容易,除了高密度的製衣和紡織業比較簡單,對於比較敏感的高科技行業,每次轉移都有可能重新被盜取技術。」
黃大衛說,第二個問題是,重新培訓和磨合說不定會增加新的風險,或造成生產供應跟不上,還有整個生產製造培訓、到重新磨合的過程中會有混亂。
因此他認為,「短期或會製造混亂,中長期來說,對於整體是有好處。」
但是,中國經濟放緩,對依賴中國經濟的國家風險會很大。《經濟學人》日前報導,尤其大宗商品出口商容易受到影響。
中國消耗了世界近五分之一的石油,一半的精煉銅、鎳和鋅,以及五分之三以上的鐵礦石。中國的房地產困境將意味著其對此類供應的需求減少。
報導說,這將對出口金屬的贊比亞和出口鐵礦石的澳大利亞等國家造成打擊。而西方一些公司因其收入依賴中國而面臨風險。例如,特斯拉銷量的約五分之一來自中國;而芯片製造商高通的收入達到驚人的三分之二。在出口中國的份額只占金屬總產量為4%的德國,中國經濟崩潰都會對其經濟造成相當大的打擊。
責任編輯:李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