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3月5日 星期四

「振興抵用券」能成功救消費?專家:顧及這 2 件事,提振經濟才有感

「振興抵用券」能成功救消費?專家:顧及這 2 件事,提振經濟才有感


經理人月刊

2019 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俗稱武漢肺炎)疫情未見減緩,不只影響台灣進、出口狀況,國內產業也難以倖免。民眾出外消費的意願降低,導致餐飲、觀光等產業成了首當其衝的受災戶。為協助紓困,經濟部規劃在疫情緩和後發放20億元「振興抵用券」,鼓勵民眾多在夜市、餐廳或商圈消費。

防疫當前,現階段不宜鼓勵出門消費,不少業者撐得苦哈哈,而在這波疫情過後,政府能如何救內需?振興方案怎麼做,才能發揮刺激消費的作用?從2009年消費券的經驗,我們能學到什麼?《經理人》採訪淡江大學產業經濟學系與經濟學系合聘教授、台灣金控獨立董事蔡明芳,分享他的看法。

2009年消費券為何成效不彰?提振經濟留意 2 關鍵


許多人將這次振興抵用券拿來與2009年因應金融海嘯推出的3600元「消費券」相比,在蔡明芳看來,我們亦可從消費劵成效不彰的原因獲取經驗。當年國家舉債858億元,期待迎來0.64%的GDP(國內生產總值)增長,卻只換來0.28%至0.43%,蔡明芳認為有兩個教訓可記取。


1.限制可購買的商品類別,排除日常必需品


在經濟狀況不好的時期,民眾的預期心理會對短期內景氣抱持悲觀想法,因而降低購買奢侈品的欲望。由於消費券並無限制可購買的商品類別,許多人選擇把這些錢拿來購買衛生紙、牙膏等日用品,在蔡明芳看來,這是消費券效能不彰的關鍵原因之一。

「政府沒發消費券,你自己也會花錢買這些東西啊。當大家都把消費券拿來買這些,那這消費券就像是『替代現金』而已,你買東西政府幫你付錢,沒什麼刺激消費的作用。」蔡明芳說。

當然,除了拿來買必需品,還是有人選擇將消費券拿來購買衣服、鞋子等「想要」的商品,這就衍生了另一項問題──本想扶植國內經濟的消費券,反倒讓錢落入外國品牌口袋。蔡明芳解釋:「這些東西是你想要的啦,但不是國家想要的。」

因此,他認為在規劃這些振興券時,首要任務應仔細規畫適用購買的商品類別,確保這些消費有助於改善國內經濟,讓振興政策發揮應有的功效。

2.限制消費場所,提供小型商家與攤販多一些協助


拿到消費券時,有些人會選擇到百貨公司或大型賣場消費,但蔡明芳表示,愈大型的企業一般來說也會具有更好的應變能力,不容易因為突發意外就倒閉。比起這些大型企業,小餐廳、夜市攤販,更加需要國家介入協助,維持正常營運。

他也提到,可消費的場所會影響振興券的面額或折扣金額,「你拿著3600元去百貨公司很好買,但你總不可能拿這個錢去買路邊攤。」一個好的振興方案除了應明確劃分想幫助的產業,據此產業特性推出最符合實際消費狀況的制度,對於方案成敗也有著極大影響。

為因應2008年全球金融海嘯,政府於09年發放給全國人民的消費專用券,面額有200元及500元兩種。包含消費券防偽印刷等行政費用,共舉債858億元。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

抵用劵與折扣券並用,可「激發消費」、「買更多」


振興抵用券究竟要採「折扣券」還是「類消費券」形式,這次有不少討論,兩者差別在哪?折扣券的作法是採先消費再折抵,例如消費100塊,可折幾十元,可解決消費券「單純替代現金」的問題。

不過蔡明芳強調,

發放現金抵用券本身並非壞事,適度發放可以激發民眾消費意願,再搭配滿額折扣券,則能鼓勵「買更多」,創造雙重誘因。

舉例來說,當我們拿到藥妝店的折扣券,多數人並不一定會因此特地去消費,但若我們先拿到200元的抵用券,接著又被告知消費超過200元可打8折,一般來說,就會願意前往店裡消費,而且買更多。

除了政府振興方案,業者可以「這樣」幫自己


蔡明芳表示,傳染疾病對於產業的影響有先後之分,餐飲、旅遊等民生產業因為民眾出門的頻率降低了,所以直接失去生意,首先受創。製造業因疫情緩和後可趕工補回進度,所以受創幅度較小,但卻可能因為民眾對短期景氣的悲觀與所得減少帶來的消費意願降低狀況,成了間接受災戶。

他建議,政府想讓國內景氣回暖,最根本的方法是建立健全的產業制度以及吸引多元的客源,避免把雞蛋全押在同一個籃子,「像有些飯店為了吸引中國客,把價格壓很低,也用最便宜的食材,其他國遊客或台灣人能接受嗎?當有一天中國客不來了,他們還能營運下去嗎?」

而對於民間業者的處境,他則表示,因為進入餐飲業的門檻不高,所以近年來很多人熱衷創業,想開業不難,但如何提高自身競爭力、獲得消費者青睞,是業者必須深思的根本問題。無論政府推出消費券或振興折扣券,消費者想買的永遠都是品質好、價格合理的商品,除了優化品質,蔡明芳建議業者也可自行推出折扣方案,在政府刺激起消費者購物意願時,進一步創造更大的誘因,主動吸引顧客上門。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