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夫:不是黨產歸零,是歸還──重繪國民黨台南市黨部
2016/01/02
關鍵字:
這張圖畫面中央是戰後初期二層樓高的台南市中區民眾服務社,即後來的國民黨台南市黨部,而林百貨的大門則被築起了圍牆,還設有崗哨。現在的國民黨台南市黨部,外型實在不恭維。魚夫繪。
每回經過國民黨台南市黨部總是很無奈,中正路對街的土地銀行是座古蹟,緊臨的忠義路林百貨則經修復後美侖美奐,變成文創百貨基地,乃成為遊客的最愛之一,獨獨這市黨部蓋得實在不知從何「欣賞」起,每逢選舉,便高掛各種愛台灣的看板,偶有文史工作者實在看不下去,為文拜託國民黨黨產那麼多,多少配合旅遊觀光,蓋個好看的樣子來,啊嘴上不是老掛著愛台灣嗎?
國民黨台南市黨部原為日產。甲午戰爭後,清國割台予日本,1895年皇族北白川宮能久親王揮軍入臺,雖遇抵抗,仍一路勢如破竹,進了府城,先下榻於前清進士張紹芬宅,那時候的臺灣是瘴癘之地,北白川也因此染上重疾(疑似瘧疾),張宅可能不適合醫療他的病情,隔日乃移駕到富商吳汝祥的「宜秋山館」(大概就是今之台南公11停車場靠近永福路一帶) ,然藥石罔效,急從安平出港,返回東京治療,但為時已晚。
2015年國民黨台南市黨部,原址是日治時期的北白川宮能久親王禦舍營所址碑的所在。魚夫攝。
日本統治台灣政逐漸權穩定後,開始造神運動,北白川行跡所至,不是蓋神社就是立碑。吳汝祥的大宅院被定為一命嗚呼的「終焉之地」,改建為北白川宮親王禦遺跡所及臺南博物館,1922年在東側建造了規模驚人的臺南神社。
吳汝祥也因此和殖民政府關係甚佳,日本人的回饋是讓他後來有彰化銀行的開業特許權,成為彰銀創辦人。
張紹芬的宅第則是被挑中了東南方的今之中正路與忠義路口一角,立了一座石碑,上書「北白川宮能久親王禦舍營所址」,老照片裡碑後還有閩南式建築(約即今之「富華大飯店」所在),這段歷史根據在地耆宿「莉莉水果店」老闆李文雄先生的敍述:
背景兩棟老厝為清朝時代二層樓建物,屋主是張愷臣(南市第十屆議長張烈烈的祖父),光復後繼承人為張輝。此地清化明治39年以前稱為安海街,明治39年以後至大正八年以前為丙二百七十二番地,大正八年以後改編為末廣町一丁目百十三番地,光復後民國58年再改編為中正路23-1號至今。
現在已經沒有23-1號,改為23號,也就是今天的國民黨台南市黨部。日本人當時是以18大圓向張家買得約五十餘坪地,因此戰後應屬台南市府資產,據說透過黨政運作通過市議會決議,撥給了國民黨使用。
從美國《LIFE》雜誌於1950年代拍攝的照片來看,當已有一棟二層沿街角的樓房,稱為「中區民眾服務社」,其間擴大募款籌建,支出總工程費為15萬1千兩百元,1955年6月15日,新廈落成,最後輾轉成為市黨部的過程有如乾坤大挪移,叫人看得霧嗄嗄。
其實最初市黨部另立他處,委由當時成功大學的前身台灣省立工學院建築教授金長銘所設計,地址約在今之府前路的「永福小西三民里活動中心」,後來因為所有權爭議,遭到異議人士的抗爭,不得已另覓成功路「大聖王朝」租用辦公室,直到第一回政黨輪替後才退租。
設計者金長銘教授,1917年生,遼寧省遼陽人,就讀於重慶大學土木系建築組,曾任教於東北大學建築系,戰後隨國民黨來台。他是台灣早期難得勇敢拋棄中國建築語彙的現代主義先行者,擅於思索傳統空間如何賦予當代的新詮釋,其台南作品除了1955年府前路國民黨台南市黨部外,還包括台灣高等法院台南分院(中山路,1954年)、台南電信局(民生路,1958年),民族路林叔桓宅(1959年),救國團台南學苑(育樂街,1961年)等,只是金長銘教授最後下場竟是在國民黨統治下的白色恐怖裡被迫離開台灣。
原因是金長銘在校鼓勵學生創辦了台灣第一份學生建築期刊《今日建築》,他也在該刊經常發表文章,探討當時西方最新的建築思潮,1955年的第8期改為橫排,而且封面用紅底印了一個黑色的「8」字,可能是特務認為此乃影射共匪的土八路,有為匪宣傳之意圖,金教授再不走人,就難逃牢獄之災了。
石碑後的張宅老厝後來在1945年美軍對台大爆擊時遭到炸毀,乃改建「中央旅社」,在50年代美軍進駐台灣時為極為時尚的旅館,幾成美軍及眷屬的特約店家。
國民黨在台南佔據了許多國產,如日本時代的台南第一大劇院「宮古座」被歸為黨營事中影所有,未幾拆除改建成延平大樓;原車站前的「臺灣日報」社則給了中華日報,也改建成國賓大樓,這些最終都成了台南都市之瘤,國有財產局去跟國民黨打官司,贏了也只取回部份資產,大多數被分割賣掉了,政府也不知找誰去要回完整的產權了。
所以國民黨黨產不是歸零,歸零容易,賣光了腳底抹油走人,而是要國民黨將不當黨產全部給吐出來歸還國家,為全民所有!
用手機拍了影像來分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