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8月18日 星期四

你的病是想出來的嗎?這樣做消除反安慰劑效應

 

你的病是想出來的嗎?這樣做消除反安慰劑效應

文/  Emma Suttie(針灸醫師)   朱莉 編譯

研究發現,一些容易忽視的心理現像在不知不覺中影響著疾病的狀態。安慰劑效應和反安慰劑效應就是很好的例證。(Shutterstock)

人們常說:七分精神三分病。病真的是想出來的嗎?研究發現,一些容易忽視的心理現象在不知不覺中影響著疾病的狀態,甚至有的可能產生致命後果。安慰劑效應和反安慰劑效應就是很好的例證。


大多數人可能很熟悉安慰劑效應,但不太了解反安慰劑效應(nocebo effect)。根據最新研究,這種神祕的現象超乎很多人的想像,甚至包括醫學專業人士。而花更多的時間學習如何與病人有效地溝通,有助於消除反安慰劑效應。


到底什麼是安慰劑效應、反安慰劑效應?


安慰劑效應是指某人在接受藥物治療或接受醫療程序時,即使治療或藥物沒有作用,也會出現正面結果。一個例子是,在研究一種新藥效果的臨床試驗中,通常有一個對照組的參與者被要求服用「安慰劑」,這種安慰劑通常是一種糖丸,看起來與實際藥物相同,但不包含有效成分。


安慰劑效應發生在服用糖丸的參與者體驗到正面治療結果,即使他們服用的糖丸並不包含任何有效成分。


反安慰劑效應則完全相反。它是指患者體驗到藥物或治療的負面影響、症狀或副作用,即使藥物不含任何活性成分或治療不起實際作用。


比如,一位患者被告知需要注射治療糖尿病的藥物,醫生向她介紹了可能的副作用,包括頭痛、噁心和胃痛。結果,患者決定繼續注射,反饋說自己產生了所有列出的副作用,但其實她注射的只是水而已。出現的這些副作用說明患者身上產生了反安慰劑效應。


是什麼導致了反安慰劑效應?


顯然,反安慰劑效應在醫學上很普遍,但其機制尚不清楚,各種研究表明,反安慰劑效應的發生是由許多因素造成的,並且因人而異,且差別很大,這使得查明確切原因的努力變得困難。2016年刊登於《藥理學研究與展望》(Pharmacology Research & Perspectives)期刊的一份關於反安慰劑效應的總結性研究文獻列出了其中的一些情形:


• 反安慰劑效應在女性中似乎比男性更常見。


• 患有焦慮症和抑鬱症的人似乎更容易受到反安慰劑效應的影響。


• 那些具有攻擊性、競爭性或敵對性格的人,往往比其他性格類型更容易體驗到反安慰劑效應。


• 悲觀的人似乎比那些積極的人更容易體驗到反安慰劑效應。


• 醫患關係的性質以及提供藥物或治療的方式是一個因素。


• 反安慰劑效應受患者的感知以及給予藥物或治療的環境影響。


反安慰劑效應的後果超乎想像


在 2012年的一項反安慰劑效應研究中,德國慕尼黑工業大學的研究人員對當時的反安慰劑現象進行了最徹底的回顧性研究。研究人員進行了31項涉及反安慰劑效應的實證研究,並回顧了相關的生物學機制以及在臨床實踐中給醫生和研究人員帶來的問題。


在這些研究的許多實驗中,對疼痛的暗示或期望會引起參與者更多的負面反應。研究者得出的結論是,儘管令人費解,但反安慰劑效應卻出奇地普遍,醫務人員在日常工作中應該考慮到這一點。


早在2001年《疼痛醫學》(Pain medications)雜誌發表一項研究中,50名患有慢性背痛患者被分為兩組接受了一項柔韌性測試。第一組患者事先被告知他們可能會經歷一些疼痛,而第二組則沒有告知。儘管進行的是相同的測試,但結果顯示,第一組報告的疼痛明顯比沒有被告知的那組要嚴重。


有的心理作用甚至被證明是致命的。在《綜合醫院精神病學》(General Hospital Psychiatry)期刊的一個案例研究中,研究人員注意到一名26歲的男子吞下了29顆「抗抑鬱藥物」。但實際這些藥物只是安慰劑,即使劑量很大也無法傷害他,但患者服用後卻出現了危險的低血壓,需要注射液體來穩定病情。


該男子的生理反應完全是基於他認為自己服用了致命劑量的藥物。有趣的是,在被告知這些藥物只是糖丸後,他的症狀很快就消失了。這說明,人的語言、想法和期望在健康中發揮的作用比我們想像的更重要。


那麼,當患者了解到所有可能的副作用,並可能因此導致這些副作用的發生,該如何解決?


棘手的知情同意問題


由於所謂的知情同意(Informed Consent),給醫務人員帶來了一些難題。醫生有義務將藥物、治療方式導致的所有可能結果、副作用和不良反應告知患者,以遵守知情同意法。患者必須在事先被告知所有可能的結果的情況下,同意接受大多數治療。


醫務人員可以通過改進他們與病人的溝通和對治療程序的描述方式來消除反安慰劑效應。有人建議重新定義和關注陽性結果,是緩衝可能出現的反安慰劑效應的一種方式。


約翰霍普金斯醫學院(John Hopkins Medicine)的一篇研究指出,接受培訓的醫生只花12%的時間與病人直接交流。如果花更多的時間與病人接觸,並在醫學院裡花更多的時間學習如何與病人有效地溝通,有助於消除反安慰劑效應。


最後的思考


疾病的癒合過程比我們了解到的要複雜得多。反安慰劑效應及其對應的安慰劑效應的研究表明,還有其它我們不完全了解的因素在發揮作用。一個人的信念、期望、環境、與他們互動的醫務人員,以及他們的舉止和信息呈現的方式,似乎都在起作用。儘管醫學界在了解人體如何運作方面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要揭開人類治癒的奧祕,我們可能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作者簡介:艾瑪蘇蒂(Emma Suttie)是一位針灸醫師,也是中醫生活(Chinese Medicine Living)網站的創始人。她曾在 4 個國家生活和從醫。她愛好自然世界、武術和茶文化。


英文報導請見:Our Negative Expectations Can Create or Worsen an Illness


身處紛亂之世,心存健康之道,就看健康1+1


· 找人傾訴不易生病?能減緩大腦衰老、防失智


· 怨恨是一種毒素!讓你長皺紋、老得快


· 思想情緒會限制你的活動量 危害健康


責任編輯:李凡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