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6日 星期三

台積電要不要去美國設廠?張忠謀一句話,藏著劉德音「不能說的煩惱」

台積電要不要去美國設廠?張忠謀一句話,藏著劉德音「不能說的煩惱」


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在退休兩年後,首度重返11月2日舉行的台積電運動會,在這個聚集眾多媒體鎂光燈的場合,他意有所指地點出:「台積電變成一個地緣策略家的必爭之地。」
股價與市值迭創歷史新高的台積電,令投資人很嗨,但在台積電的管理階層之中,卻有一股焦慮暗中湧動,因為劉德音正面臨擔任董事長16個月以來,最難拆解的一道難題……。

台積電要不要去美國投資設廠,不只是成本計算的財務問題,而是一道牽涉美、中兩國國力權謀棋局的政治經濟學課題。

場景先拉回四個多月前,即6月10日至12日間,在美國華府舉辦的「選擇美國投資高峰會」(Select U.S.A Investment Summit)會場。這場由美國商務部舉辦的招商會,本屆台商參加踴躍,人數甚至比韓國團多,計有台積電、台電、中油、中鋼、研華、英業達、訊聯、藥華藥等公司。

這個招商會每年舉辦一次,今年卻因劉德音親自出席而格外受矚目。有媒體指出,台積電因繼續對華為供貨遭到美方關切,商務部為此特別邀請劉德音前來參加峰會。當時駐美副代表兼經濟組組長陳正祺受訪時,否認美方關切。

豈料時隔3個半月,10月28日的《紐約時報》出現一篇報導,寫著:美國國防部近來積極地與晶片製造業者溝通,鼓勵他們在美國本土建造新的半導體生產線,確保軍事用的先進晶片供應無虞。文中點名台積電是美國國防部亟欲說服去美國本土投資設廠的對象之一。

優先拉攏對象

7奈米以下製程大廠:僅台積電、三星


擁有7奈米以下製程的晶片製造廠,放眼全球僅台積電與三星電子兩家,所以這兩大廠能否成為美國可信賴夥伴,加入「美國隊」,是確保美國未來高科技、軍事優勢的重要變數。

一位產業專家指出,為築起足夠的技術保護高牆,美國要求台積電到美國設廠,最可能的內容是:要求先進製程要在那裡「試產」,也包括要有研發團隊。將來試產過程中產生的專利,就算是美國的。

他分析,未來,世界會分成兩派供應鏈,一派以美國為主,一派是中國。台積電是大家公認,可通吃兩邊的台灣企業。這點美國很清楚,所以美國必須認真布局,讓未來的台積電不得不選擇美國。台積電也必須審慎面對未來局勢,究竟能繼續中立,還是必須選邊站?

透過媒體放重話

蘿蔔與棍子齊下    劉德音陷兩難


11月4日,英國《金融時報》報導:過去一年來,美國政府一直設法說服台灣政府,希望能管制台積電為華為代工製造晶片。《金融時報》引述一位華府官員向台灣外交官員說的話:「台積電為華為代工製造的晶片,被直接用在瞄準台灣的飛彈上!」

這種重話透過國際媒體被報導出來,顯示美國對台積電施予無形壓力,已達到空前緊繃。但不管是6月「選擇美國投資高峰會」,劉德音是否與美國商務部官員單獨會談設廠之事,還是美國對台灣政府施加壓力,要求台積電禁止出貨給華為,今周刊向台積電代理發言人孫又文求證,皆遭她否認。

美國希望台積電赴美設廠,當然不能只有壓力、沒有蘿蔔;台積電更要有對策。

半導體知名分析師陸行之近日在臉書貼文指出:「還好美國政府最近考慮讓華為解禁,否則等美國川普政府的黑手伸到台灣政府,要求台積電禁止幫華為製造半導體就慘了。」他建議,台積電在未來幾年,要想辦法研發投資一條100%非美半導體設備先進製程生產線,來服務占比20%的中國客戶。

不過,台積電並非省油的燈,其設在南京的8吋廠早就是專門服務中國客戶。
從戰略上來看,台積電內部評估是否赴美國設廠,除了成本因素外,還有產業競爭上的一個重要的變數——韓國三星電子。今年迄今,業界不斷傳出三星電子將併購全球第三大晶圓代工廠格芯(GlobalFoundries)。

如果三星電子成功併購格芯,並注入7奈米甚至5奈米的先進製程技術,三星加入「美國隊」所享地位將大幅提升;長期來看,有可能導致美國政府未來在先進技術、設備或客戶上,更向三星靠攏。

解決台灣企業煩惱

政府可先做這三件事   保護技術不外流


台灣資深國安官員透露,美國要求台積電赴美設廠,背後根源的還是在於對台灣保護高科技核心技術強烈的不信任感。為降低美國疑慮,保護台灣關鍵高科技技術不外流,政府可思考3個著力點:

首先,國安、檢調單位可綜合整理近幾年來高科技廠發生的技術機密被竊取案例,進行分析與整理後作成教案,積極對產業界進行宣導。

第二,科技部、經濟部與國安單位跨部會協調,清楚釐清與定義對影響國安的關鍵產業技術,並納法管理。

第三,台灣的《營業祕密法》參考韓國《防止產業技術外流及保護產業技術法》,簡稱《產保法》,或美國《經濟間諜法》進行修法。

要不要赴美設廠,不只是台積電的難題,也考驗著執政者能否以戰略高度思考,做出對台灣長遠發展最有利的抉擇。

劉德音的煩惱,其實也是許許多多出口導向的台灣企業的煩惱。工業電腦龍頭廠研華電腦執行董事何春盛指出,過去30年,台灣電子業都以投資中國為主,但是美中貿易戰未來可能會持續10年、20年,台灣企業要嚴肅面對一個命題,那就是「台灣企業的美國策略是什麼?」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