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6月22日 星期五

維生素有90%都是石油做的?專家完整說明真相


維生素有90%都是石油做的?專家完整說明真相



知名賣場販賣的食用營養食品,被新聞報導有塑化劑超標的嫌疑,也讓大家開始擔心,許多孕婦或給孩子專用,為了身體健康所吃下肚的各種維他命,該不會吃了反而傷荷包又傷身?標榜純天然的維他命就可以放心吃嗎?關於維生素是如何做出來,邀請專家來說分明

維生素有90%都是石油做的?專家完整說明真相
照片:Shutterstock




調查心聲大公開【母嬰親善,為何反讓媽媽壓力大?】
最近幾個月來我們陸續整理了維生素A 、維生素D 和維生素E 的文章,引起讀者們對維生素補充的討論,但似乎也因此,陸續有 MedPartner 參與訂閱計劃的會員傳來「藥廠不說的維他命錠真相: 90% 維他命都是用石油做的,吃了不但無效還可能致癌」這篇文章的連結,問我們這個說法到底是真的假的?
我們稍做調查後,發現該文章的原始出處是《先戒了維他命再說!》,經過各家媒體得編輯台調整過標題後。接下來就出現在各個新聞媒體上。先不管事情背後的真相如何,光看這個標題,民眾接受到的感覺應該是頗負面的,會讓人不由得懷疑自己吃的維他命補充品到底是什麼。但事情的真相是什麼呢?在這篇文章中,原作者主要有以下的4個主張:
1.90% 維他命是石油做的
2.沒有真正的天然維他命補充品(有其他原料)
3.來自蔬果的維他命才有用,人工或萃取的維他命補充品沒有
4.研究發現大量補充維他命補充品反而增加死亡率,且對疾病沒有預防效果
但以上這4個的說法是正確的嗎?抑或是半對半錯?今天就讓 MedPartner 團隊帶大家一起拆解事情的真相吧!
90% 維他命都是用石油做的?
在進行相關的搜尋後,目前我們還找不到 90% 這個數字的最原始出處,至少在相關的學術期刊中沒有。但有趣的是,在搜尋一些國外的網站後,發現大家都很有默契的提到「 90% 以上的維他命是石油/石化原料做成的」這個說法。以下我們整理資料,推測這樣的說法是從何而來的。
人工合成維他命的原料可能來自石化原料
大家可能聽到「石化」兩個字就聯想到排放黑煙的大煙囪,黑漆漆的污油,光用想的就覺得很可怕。但現代人類的生活,與石化原料有著非常密切的關係,舉凡塑膠製品、清潔劑、化妝品、溶劑、人造纖維、黏著劑、化學肥料…...等都是石化產業相關的衍伸產品( 參考資料1 )。
但石化原料一定都是從石油提煉來的嗎?其實不一定。石化原料是什麼呢? 簡單來講就是各式各樣的碳氫化合物的總稱,像是乙烯、丙烯或苯…...等都是石化原料,可以做為合成各種化合物的基本架構。煤和天然氣就是標準的碳氫化合物,但其實源自於植物的澱粉或者糖也是屬於碳氫化合物,因此來自玉米、甘蔗的再生能源,其實也能做成石化原料。
石化原料確實可以用來合成部分的維他命,也可以用來合成維他命產品的「賦形劑」。賦形劑大家聽了可能覺得霧煞煞,簡單說,藥物或保健食品除了主成分之外,常會再添加其他成分,例如黏合劑(讓產品可以變成一顆)、矯味劑(讓味道不要太怪)、澱粉(讓產品變得比較大一點)這些東西都叫做賦形劑。
至於一般看到的合成維他命,所使用的原料是來自石油,還是來自於玉米、甘蔗這類的再生能源,或者其他來源,除非廠商有提供詳細的原料來源,不然我們是很難判斷的。
大家看到合成的維他命可能是石化原料做成的資訊,立刻反射性出現「維他命是石油做成的?這怎麼能吃!」的反應,其實是很正常的事情。但我們不能用這樣的主觀感覺,就認為它裡面一定有什麼不東西會危害身體健康,如果這樣講能成立,很多食品跟藥品大概都不能吃了。對民眾來說,是不是石化產品,不是重點,重點是到底產品的安全性夠不夠,以及有沒有效果,才是值得關心的重點。

但有些人可能會覺得,石化產業對世界造成很多污染,所以要抵制這類的產品。我們也認為應該要降低污染,但是降低汙染有很多方式,除了減少消費,也可以在製程繼續努力降低污染。另外如果要抵制石化產品,少用塑膠袋、少用一次性的餐具、少用石化纖維的紡織品可能會比較有用,因為這些產品使用的石化原料,比起用在食品跟藥品的石化原料,在「量」的程度實在是天差地遠啊!有興趣了解刷毛衣物可能對河川、海洋造成的污染的朋友,可以看看這篇文章。

沒有真正的天然維他命補充品?

這篇文章裡提到的另一個論點是:沒有真正的「天然」維他命補充品。但這個說法,其實有些問題。第一個面臨的問題就是:天然的定義不明。

不說你可能不知道,其實天然是個很「感覺」的用語,它不像「有機」那樣,有些政府單位制定了明確的規範與標準,因此有機食品不能自己說了算,必須符合相關的規範和標準才行。但「天然」食品就沒有被法規給限制,因此大家要宣稱自己的產品「天然」,其實也沒什麼可以管的,只是消費者卻可能被這樣的字眼給吸引,誤以為產品比較健康。

2016 年,美國有民間團體提出請願書,希望美國 FDA 能好好規範食品標示「天然」這件事,不過一直到最近才有些動作( 參考資料 345

純天然的維他命補充品的難處

原文的這篇文章裡提到,不管補充品裡面放的維他命是從天然萃取或是人工合成,都還會再添加其他的成分,像是賦型劑、抗結塊劑…等幫助打錠或沖填膠囊的成分,而這類的添加物就有可能是從石化原料加工而來。這句話基本上是正確的,因為不這麼做,你如果要吃一顆 0.4 毫克的葉酸,可能連肉眼都看不太到,一定要加上賦形劑才能讓他勉強變成一顆能用手拿吃進去的產品

如果把天然維他命產品的定義,限定在產品的成份「僅來自於天然原材料」,那麼,確實會有本來標榜天然的產品可能就不那麼天然了。如果是固態的產品,幾乎不可能不添加賦形劑,但如果是液態的製劑,就有可能僅以天然來源的成分來構成整個產品。但實際上還是要看成分列表,確定沒有添加非天然的成分才能確定。
來自天然食物的維他命才有用,人工或萃取的沒有?
所有問題點中最離譜的就這個啦,無論是單獨補充人工合成或天然萃取的維他命,都能發揮維他命的生理功能。接下來要被討論的應該是:人工合成的維生素跟天然食物的維生素有沒有差別?
人工合成與天然的維他命在體內的生理活性是不是真的有差呢?答案是不一定。一篇關於人工合成與天然維他命C 生理活性的回顧研究指出,人類試驗的結果發現,人工合成與天然維他命C 的生理活性並沒有顯著的差異(參考資料5 )。
但換到維他命E 就不是這樣了,天然維他命E 的立體結構都是 D 型(右旋),但人工合成的則是 D 與 L 型(左旋)都有,在體內能發揮生理活性的是 D 型,這也是為什麼人工合成維他命E 的生理活性會比天然的低。但也不能因為活性比較低,就說它沒用呀,「活性低」跟「完全沒用」是兩件不同的事情喔。
至於,為什麼多數研究裡面的維他命大多是以補充品的形式,而不是天然食物給予呢? 問題的答案其實很單純 – 標準化!天然食物裡面的營養素含量是會變動的,季節變化、採收時間差、運送與貯存的過程…種種因素都會影響天然食物的營養素含量,相對的,維他命補充品的含量變動就穩定多了,能減少實驗的變因。如果你真的用天然食物的維他命來做研究的話,光是今天跟昨天採收的橘子取出的 500 果汁中的維生素C 含量都會不一樣了,到底研究要怎麼做呢?
但大家千萬不要以為我們鼓勵人們刻意去攝取合成的維生素,事實上可以的話,我們還是建議優先從食物中補充。
既然合成的也有效,為什麼還要建議從食物攝取維他命呢?
如果不同形式的維他命都能發揮作用,那為什麼還要強調從食物攝取維他命呢? 最主要的原因在於某一個營養素進入體內之後,還需要其他的維生素、礦物質甚至是植化素來共同運作,才能真正的展現該營養素的生理功效。
在人體內有個很重要的代謝途徑叫做三羧酸循環( tricarboxylic acid cycle,TCA cycle ),整個代謝的過程中就有許多的維他命與礦物質參與其中,吃完整的食物,我們不僅能補充特定維他命,還能獲取相關的營養素,讓整個反應能順利進行。
大量補充維他命補充品反而增加死亡率,且對疾病沒有預防效果?
當我們在談補充維他命的時候,一定會講到三件事情,缺乏、足夠和過量。攝取太少,就會出現各種營養素的缺乏症;適量攝取,就能預防缺乏症,維持正常的生理機能;但如果攝取過量,就會出現中毒的症狀,嚴重者可能影響生命。
相關的回顧研究我們也在維他命A 與維他命D 的文章探討過,補充高劑量對一些疾病的預防並不理想,同時也可能會有不好的結果,例如增加死亡風險。但我們想要強調的是,這些研究補充的劑量都頗高,遠遠超過每日的建議攝取量。但原本的那篇文章沒說的是,對一般人或是長期缺乏的人來說,適量補充維他命是否一樣危險呢?目前的證據看起來,並沒有這麼嚴重。
總結來說,人工合成的維他命確實可能從石化原料製成,但這跟研究發現補充維他命沒有辦法預防某些疾病或增加死亡風險之間,並沒有直接的關係。翻成白話文的意思是,補充維他命不一定能預防疾病,以及過度補充可能造成一些風險,都是可能的狀況,但會有這些負面的結果,跟這些維生素產品是不是來自「石化原料」並沒有明確關係。通常專家還是建議,從食物中廣泛攝取各種維他命或其他營養素,是對多數人比較好的選擇,但也不能因此就直接否定了人工合成或天然萃取維他命的效用。在某些有缺乏症或者是因為各種飲食或消化限制無法補充足量營養素的人來說,這些維他命產品還是有意義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