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2月20日 星期二

這個德國小鎮居民自稱“中國人”,中文是官方語言,春節比我們還熱鬧?

這個德國小鎮居民自稱“中國人”,中文是官方語言,春節比我們還熱鬧


至于他们为什么这么爱中国,
到现在为止依然是个谜。

中国狂欢节

小时候,
最盼望的就是过年,
穿新衣、放鞭炮、看春晚,
一家人其乐融融,热闹极了。

到了现在,
生活好起来了,
但很多人却在说:
年味越来越淡了。
然而,在德国巴瓦利亚,
一个叫迪特福特的小镇里,
每年2月,画风居然是样的:
放烟火
舞龙
舞狮
这......
要不是脸不同,
就差点以为这是中国
哪个地方的新年狂欢了。
更让人不可思议的是,从1928年举办第一届嘉年华开始到如今,这个浓浓中国风的庆典,已经持续了整整90年。
每年的中国狂欢节,
都是从第一天凌晨2点开始,
一到这个点,熊孩子们就穿着唐装,
跑到大街上一阵敲锣打鼓,
把全镇居民叫醒,宣布:
今天我们是中国人了!
当天上午,全城就禁止开车。
这时,小镇居民纷纷在家穿上自己喜欢的“中国风”服装,满怀憧憬地期待着下午的大游行。
马褂
旗袍
熊猫装

到了下午,游行正式开始。

在锣鼓声响起的时候,一个穿着皇袍坐着三层高轿子的男人,在当地民众用蹩脚中文喊着“福高皇帝”的欢呼声中,出现在人们视野。
在街上溜完一圈,
“皇帝”会在簇拥下到他的0
“金銮殿”宣读《告臣民书》,
祈求来年风调雨顺,
镇富民安。
这时候,现场还会演奏中德两国人都听不懂的——“巴伐利亚中国国歌”。
有意思的是,这个“皇帝”不是世袭的,而是由民众随机选出来的,比如说这一任“皇帝”就是上一任“皇帝”去世后,在狂欢节上就用砸金蛋的方式挑选出来的普通民众。

虽然选举方式满是喜感,但是这个“皇帝”还是很厉害的,在连续的5天狂欢里,就连当地镇长都要被“贬职”为他的大官吏。
当然还有选妃哦
如今,在迪特福特,中国狂欢节已经当地人最重要的节日,甚至超越了欧美传统的圣诞节。

这几天,每一个迪特福特人脸上都洋溢着喜悦,仿佛堂堂正正的成为了中国人。

小镇充满着中国的气息,彩旗飘扬,家家户户的门上、窗户上、墙壁上贴满了“福”、“喜”字。

街头巷尾到处都是汉字的小彩旗,写着:“嗨!华人”,“华人,你好吗”,“祝你生活愉快!”等标语。
除此之外,你还可以看到许多有趣的现象:

踩高跷的表演
抱着弟子规的小孩子
唱着“京剧”的大人
不得不说,
他们对中国
爱的特别特别深沉。

而且更夸张的是,
他们还在不遗余力地0
把这种文化传递给下一代。
但其实他们是纯正的日耳曼人,迪特福特小镇的大部分人连一句完整的中国话都不会说,只会一些简单的中文词。

然而,即便这样,他们还是要把中文定为他们的官方语言(欧洲唯一一个把中文当官方语言的地区),还喜欢将自己的家乡称为“巴伐利亚的中国”。
不仅如此,
除了中国狂欢节,
迪特福特做了许多事,
一步步向中国靠近。

比如,在镇子口,
他们特意竖了一块碑,
上面写着他们离北京天安门,
还有7698千米。
又或者,
在政府办公室门口,
他们立了一个留着八字胡,
张开手臂的清朝官员雕像。
然而,仅仅外在的改变,
对他们来说,当然是不够的!

所以,他们还在镇子里,修建了许多中国博物馆和中文学校,让孩子们了解中文和中国文化。
就算在饮食上,
他们也不再用刀叉,
而是正儿八经地用起了筷子,
还用得特溜,不得不服
看到这里,
可能很多人会疑惑,
他们为什么这么爱中国,
其实这个原因一直是个谜,
史学家现在都没搞清。
现在最可能的猜测是,几百年前,清朝的时候,迪特福特人跟中国人做生意,没想到一不小心就被当时的瓷器、丝绸深深吸引了,进而傻傻地爱上了中国。

一开始,镇子上的人们只是简单的学中国人的穿衣服,渐渐用上了筷子,吃上了米饭。
但后来他们不满足了,这不彻底啊!
于是,他们根据记忆中的文化碎片,
演变发展了“中国狂欢节”,
彻底地做起了“中国人”
今天是大年初一,大家都吃上热腾腾的饺子了吧。

迪特福特人过节也会包饺子吃的,只是他们一直搞不清饺子馅的配方,所以,到现在,他们的饺子里一直放的都是大蒜和香肠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