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25日 星期二

11年,他只修一棟老屋,卻點亮了一座山城

11年,他只修一棟老屋,卻點亮了一座山城



當你很相信理想這件事時,
你終究不會失敗。
……
台灣


那年,他大二,
跟大多數那個年紀的少年一樣,
也做夢,也迷茫,
也吶喊,也徬徨。
於是大二學期結束的那個暑假,
他拿起相機,
背上行囊。
那座海拔800公尺的小山,
距離南投竹山小鎮30分鐘車程。
雨後的小山,霧氣氤氳,
竹林掩映間的一座破落老屋,
定格在他的鏡頭里。
從此,也走進了他的心裡。
何培鈞說:“看到這間古厝,
我找到了人生最想做的事,
所以決定放下一切。
放下考研究所,
放下世俗眼光,
開始自己“逆向行駛”的人生,
上山“找文化”。
一生最高的風險,
不是你選擇了挑戰的事業,
而是你不知道未來該做什麼。
兩萬塊都沒有,
於是他跑遍16間銀行,
每天研讀《如何跟銀行借貸寶典》,
終於借到了1500萬(台幣),
買下這棟破舊的老宅院。
從一片破瓦開始修起,
刨木料、洗磚塊,
補牆壁,釘家具。

還找來從小夢想當建築家的表哥,
一起住在老厝裡整整一年。
兩個人一點一點,
讓900多平的古厝重生。
落雨的午後,
屋瓦上雨聲叮咚。
晴朗的仲夏,
星星在暗夜裡湧動。
你可以跟這個百歲的老屋,
一起感受日月升落,雲霧聚合。
他叫它“天空的院子”,
曾被《天下雜誌》選為台灣最美民宿。
可是美好並不是一蹴而就。房子建好的第一個月,收入只有八千塊,貸款就要交6萬。在爸爸重病那天,接到銀行的查封通知的時候,何培鈞也曾痛苦得想過上百種死法。
可他不想就這麼放棄自己的理想,
他寫了超過20封信寄給各公司,
打電話、寄Email、登門拜訪。
被拒絕,被奚落,被嘲笑,
直到馬連修恩在深夜敲響了何培鈞的房門。
馬連修恩是熱愛自然四海漂泊的作曲家,
他想發表一張《天空的院子》同名專輯,
分享他在這裡的生活和感受。
有著相同理念的他們一拍即合,
大家在三合院裡唱歌,
一唱就唱到天亮。
隨著同名專輯獲得金曲獎,
越來越多的人知道了這個小院,
來到了"天空的院子“。
清晨吃一碗古樸的地瓜粥,
尋一份古早味。
在院子的竹凳上,
聽風,看雨。
入屋,
一本書,一杯茗。
餓了有何媽親手做的幸福便當。
飯盒是母子兩人親自去水里蛇窯挑的,
再用竹山80多歲老阿婆的手作花布包裹起來。
“有了便當,人們走在小路上,看到陰涼的地方就可以席地而坐,感受大自然。我覺得這就是我想要表達的東西,很自然,就是天與地、簡單的食物、懷舊的感覺,人們可以獲得鄉村人文的體驗。
入夜,
老歌、老茶、老零嘴(米香)。
十一年來,
依舊沒有電視、卡拉ok,
依舊只有茶香、蟲鳴
和一個可與其他住客共享的露天電影院。
這不正是舊時台灣生活的溫暖回憶嗎?
何培鈞開始不安分於只做一個民宿老闆,
只讓外地人在這裡尋一份靜謐。
他想復興這個日漸衰落的小山鎮,
讓當地居民能重新尋回那份美好。
他把荒廢的客運站變成竹餐廳,
利用當地竹材,
將斷掉的時光再度接起來。
他用百年老店的米麩,
做一杯年輕人喜愛的創意米麩奶茶,
尋回走遠的老滋味。


他租下市中心的老房子,
創立小鎮文創公司。
租下兩間透天厝給年輕人,
只要提出想法幫助小鎮就有資格免費換宿。
 短短一年內,
就有世界各地超過600名青年來到小鎮,
用年輕的雙手創造更多可能。
每個來這裡消費的人就像是種一棵樹,
20年後這裡就會有一片森林,
然後讓當地所有有理想的故事,
都變成最好的景點。
“我要用商業方式解決社會問題。”
越來越多的竹山青年受感召回鄉創業。
有台大的高材生繼承父親的茶園,
有製作竹藝品的家宏創設竹馬夜跑。
做竹餐具和手工餅乾的年輕人也回來了,
還有插畫家小孟,
她愛上小鎮生活,
成為小鎮的特約插畫家。
他們生產的產品,
透過商業機制,
由“天空的院子”買來供客人使用,
帶動竹山的經濟。
何培鈞自己都沒想到,
當初一個簡單的想法,
竟然帶來了整個鎮子的複興。
所有的悲劇都是分號,
它不會是句點。
所有的理想都會在這個社會裡頭,
找到它的知己,
找到它可以繼續持續的一些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