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7月20日 星期三

見善隨喜


見善隨喜

  人生短暫,莫懵懂度日;一念偏差,一時懈怠,將浪費寶貴時日。「無常」如影隨形,要把握平安的時刻,用悲憫心牽掛苦難人,用喜捨心關懷眾生;時時精進勤修,增長慧命。

《法華經.法師品》:「聞妙法華經一偈、一句,乃至一念隨喜者,我皆與授記,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華經》是成佛之道,哪怕只是聽聞一句、一偈,吸收受用、發心隨喜,就已經接受到真實法的種子,難能可貴。

隨喜,有善的隨喜,也有惡的隨喜。對於不了解的事情、錯誤的事情,跟著去散播,這是惡的隨喜,「一人吐虛,萬人傳實」,往往造成人禍。得一善拳拳服膺,對的事情,做就對了,這是善的隨喜。見善隨喜,辛苦付出能得到幸福的收穫,日後回憶起來很值得,這就是生命的價值。

  見善隨喜,就像在心田種下一顆善種。但如果心田沒有耕耘,無明雜草叢生,習氣深重、不能與人結好緣,這顆善種就會被雜草、砂礫、石頭包圍,難以成長。時時耕耘心田,拔除無明雜草,撒下去的種子才能萌芽茁壯,根深、茂盛,「一」生「無量」。

  一個人只有兩隻手,要達到淨化人間的目標,力量不夠,需要許多人共同發心去做。人人本具佛性,都是未來佛,要相互敬愛;對於遭遇困難的人,也要以佛心疼惜。但願人人都能見善隨喜,聞法、說法、行法、傳法。

  生命長短無人能知,但寬度和深度可以自己開闊。虔誠精進,就有深度;廣結善緣,拓展寬度。

  一九六三年我皈依在印順導師座下,師父給我兩句話「為佛教,為眾生」;那個剎那我就下定決心,要盡形壽、獻身命去付出。五十三年如一日,面對任何挫折坎坷,我都甘願歡喜;不只是今生今世,來生來世我還要繼續奉行。

  慈濟成立以來,每個月農曆二十四日靜思精舍發放日,都會致贈花蓮地區長期照顧戶生活補助金和白米。早年每到這一天,精舍都會煮鹹粥,即使常住窮到沒米、沒油,也會向普明寺借來煮,讓照顧戶或參加藥師法會的人不致餓肚子回家。

  記得有次發放時,有個米袋破了,米粒掉在地上。剛加入功德會的靜蓉看到覺得可惜,就蹲在地上仔細地一粒粒撿起來。我看到她將米拿進廚房,要放進常住的米甕,馬上告訴她,這是基金會買給貧戶的米,不能和精舍常住自用的混在一起,公私要分明。

              靜蓉聽了很疑惑,她說:「可是剛才煮粥時,是用精舍常住的米啊!這樣我們吃了,不就占了常住的便宜?那我以後不敢在精舍吃飯了。」

  於是當天發放結束,我跟大家說了一個佛典故事——

  一位仁慈的國王,愛民如子,但國內遭逢嚴重乾旱,土地龜裂、寸草不生,何況是五穀雜糧。不忍人民受飢餓之苦,國王帶領大臣在海邊虔誠祈雨;然而連續七天求雨,依然烈日當空,連一片雲都沒有。

  國王眼看饑荒愈來愈嚴重,再等下去會有更多人餓死,於是發願化身為魚,讓飢民取食維生。

  國王縱身跳入大海不久,海中央浮出一隻非常大的魚。大魚被浪潮推上岸後,告訴在岸邊修船的五個人,到村莊裏請百姓前來取肉充飢。大魚並承諾:「我未來修行成道時,會先度你們五人。」

  這位國王是佛陀的過去生,那五人則是佛陀在鹿野苑初轉法輪時的五比丘。

  佛陀發願捨身度眾,生生世世用己身供養眾生——我用這個故事告訴大家;佛陀能發此大願,身為佛弟子的我們也能;我創辦慈濟是「為佛教,為眾生」,靜思精舍常住眾甘願自力更生來利益眾生,這是我們的發心立願。

  慈濟行願半世紀,精神理念不變。師父盡力供應智慧法水,慈濟人衷心付出,就是對師父的真心供養。我們師徒之間結的不是浮萍緣,而是「法髓緣」——深入骨髓的法緣。

  大家常發願:「生生世世追隨師父」、「生生世世都在菩提中」,這是我們師徒間的約定。要達成這個約定,不只這輩子要認真聽法、認真付出,跟師父結下深緣;來生來世還要帶著這分願力,將法落實在生活、在人間,繼續淨化人心的使命。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