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7月25日 星期一

你讀過最有共鳴的話是什麼?

你讀過最有共鳴的話是什麼?

你有沒有讀過一些文字,讓你潸然淚下或肅然起意,靈魂為之震顫?

只有平庸的人,才總是處於自己的最佳狀態。
——毛姆

那一天我二十一歲,在我一生的黃金時代,我有好多奢望。我想愛,想吃,還想在一瞬間變成天上半明半暗的雲,後來我才知道,生活就是個緩慢受錘的過程,人一天天老下去,奢望也一天天消逝,最後變得像挨了錘的牛一樣。

可是我過二十一歲生日時沒有預見到這一點。我覺得自己會永遠生猛下去,什麼也錘不了我。
——王小波《黃金時代》

哪裡會有人喜歡孤獨,不過是不喜歡失望罷了。
——村上春樹《挪威的森林》

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龍應台《目送》

距離太近,愛也會變成一種消極的東西。
——渡邊淳一《失樂園》

怕什麼真理無窮,進一寸有一寸的歡喜。
——胡適

如果你想要清晰地思考,就必須遠離人群。但是走得越遠,你的處境就會越困難,受到的阻力也會越大,因為你沒有迎合社會習俗,而是一步步地與它背道而馳。

小時候,每個人都會鼓勵你不斷成長,變成一個心智成熟、不再耍小孩子脾氣的人。但是,很少有人鼓勵你繼續成長,變成一個懷疑和抵制社會錯誤潮流的人。
——格雷厄姆《駭客與畫家》

每當你感到痛苦時,要這樣想:這痛苦並不可恥,它不會有損於我們的心靈;痛苦也不會減損我們的理性或者對公共利益的關注。

在大多數感到痛苦的時候,伊壁鳩魯的話都是對你有幫助的:“痛苦並非不可忍受,也不會永遠持續,只要你記住它自有它的限度,不要在想像中將其擴大。”
——馬可•奧勒留《沉思錄》

我認為,每個人都有一個覺醒期,但覺醒的早晚決定個人的命運。
——路遙《平凡的世界》

我們對抗的是現實狀況。如果不是因為對現狀心存厭惡,我們想要創造的東西就不會對我們產生如此大的吸引力。

套用這個邏輯,我們越是害怕和憎惡現狀,就越有“動力”去推動變革。“情況必須要變得足夠糟糕,否則人們不會有任何根本的改變。”
——彼得•聖吉《第五項修煉》

當你老了,回顧一生,就會發覺:什麼時候出國讀書,什麼時候決定做第一份職業、何時選定了物件而戀愛、什麼時候結婚,其實都是命運的巨變。

只是當時站在三岔路口,眼見風雲千檣,你作出選擇的那一日,在日記上,相當沉悶和平凡,當時還以為是生命中普通的一天。
——陶傑 《殺鵪鶉的少女》

中國人的性情是總喜歡調和折中的,譬如你說,這屋子太暗,須在這裡開一個窗,大家一定不允許的。但如果你主張拆掉屋頂他們就來調和,願意開窗了。
——魯迅《無聲的中國》

世上的罪惡差不多總是由愚昧無知造成的。沒有見識的善良願望會同罪惡帶來同樣多的損害。人總是好的比壞的多,實際問題並不在這裡。

但人的無知程度卻有高低的差別,這就是所謂美德和邪惡的分野,而最無可救藥的邪惡是這樣的一種愚昧無知:自認為什麼都知道,於是乎就認為有權殺人。殺人兇犯的靈魂是盲目的,如果沒有真知灼見,也就沒有真正的善良和崇高的仁愛。
——阿爾貝•加繆《鼠疫》

以前想要的,現在全都不想要了。要是三年前你問我想成為怎麼樣的人,我一定不假思索地說,我想成為與所有人都能打成一片的人。

要是你今天在問我同一個問題,我肯定說,我還是維持現在清高冷傲的現狀就好了。這樣沒有人來打擾我,省掉了許多麻煩。唯一需要克服的,就是得耐得住寂寞。
——岩井俊二《關於莉莉周的一切》

我想:人到生命的某一時刻,他認識的人當中死去的會多過活著的。這時,你會拒絕接受其他面孔和其他表情:你遇見的每張新面孔都會印著舊模子的痕跡,是你為他們各自佩戴了相應的面具。
——伊塔羅•卡爾維諾《 看不見的城市》

所謂愛情,其實就是一場大病。我的病就要好了。
——莫言《蛙》

那麼你呢?
那句最讓你有共鳴的話是什麼?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