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月25日 星期一

6個壞習慣膝關節壞得快

6個壞習慣膝關節壞得快


【聯合報記者綦守鈺∕報導】
膝關節是全身上下最容易發生傷害的關節,奇美醫院骨科主治醫師林昇輝表示,許多人深受退化性關節炎之苦,若平常能好好保養,可以延緩關節的退化,然而日常生活中什麼動作最傷膝?要如何避免過度使用?怎樣的壞習慣又會導致關節炎?

1
、從來不控制體重
林昇輝表示,退化性關節炎常見於50歲以上民眾,尤其65歲以上老人家,特別是身材肥胖、骨質疏鬆、關節受過傷者更為明顯,停經後的女性因荷爾蒙減少,比起男性也更容易患上退化性關節炎。

   
由於男女構造上的不同,女性為生育孩子骨盆較寬,因此髕骨較易有外移不正的情況產生,尤其女性之骨架較男性小,相對的關節單位面積承受力量較大,如不控制體重,關節炎將提前到來。
醫師提醒:不要以為增加3公斤沒什麼,外表看不出,但實際上每走一步路就增加6公斤。建議除維持正常體重外,也要多訓練大腿四頭肌,坐在椅子上時,可以單腿用力向前伸直的方式雙腳輪流進行,藉此強化大腿肌力,分散軟骨的受力衝擊、減少磨損。
 
2
、常做蹲跪的動作
家庭主婦盡量不要蹲著做家事、跪著擦地板,至於深受許多人喜愛的太極拳、氣功,林昇輝建議年紀大或膝蓋不舒服的人,不要勉強自己蹲得太低。
醫師提醒:平日可從事瑜伽、騎腳踏車、游泳等運動訓練肌力,多訓練大腿前側的四頭肌、大腿後側的二頭肌,增強這些肌群,都可增加膝關節的穩定性,減緩關節的磨損。
 
3
、逞強不肯用輔具
「站起來的瞬間最好要借助輔具。」林昇輝表示,很多老人家喜歡坐在小板凳、沙發上看電視,坐久了往往就站不起來。老人家常因不服老,不靠外力自行站立,卻給予膝關節相當大的壓力。
醫師提醒:外出旅遊坐車、坐飛機,長時間久坐後要起立,建議使用拐杖、手扶牆壁、柱子等輔助,以延長膝關節的壽命。
 
4
、常搬重物爬樓梯
 
爬樓梯雖有助增強心肺功能、消耗熱量,卻屬於負重運動,腰部以下的關節要承受全身的重量,尤其膝蓋受力最多。以一個體重60公斤的人為例,平路行走時,兩邊膝蓋各承重60公斤,但爬樓梯時膝蓋負重高達240公斤。林昇輝表示,若家住公寓、透天厝,不得不爬樓梯,千萬不要「負重」上下樓梯。
醫師提醒:女性不要時常抱小孩爬樓梯,也不要買了很多菜還要提回家,或將家具搬上樓。為了不傷害膝蓋,最好爬半層樓就休息一次,且要分次提重物、每趟5公斤為上限,尤其是女性最好不要穿高跟鞋提重物。
 
5
、一雙鞋子穿到底
平日穿著的鞋子要因地制宜。比方說,健走時要穿運動鞋或慢跑鞋,慢跑的鞋底不能太軟,最好有個船底的弧形,能讓腳順利完成一個圓弧的動作;爬山時則要選抓地力強、厚底的鞋子;打球則要注意鞋子是否有足夠的彈性、抓地力是否夠穩。如此一來,都能減少膝蓋承受的撞擊與壓力。
醫師提醒:平常好好保養膝蓋,養成運動的好習慣,都能讓膝蓋慢點老化退化,享受自在、行動自如的人生。上了年紀若膝關節不適,也不一定是退化,很可能是關節的小零件有些毀損,需要進一步檢查是否有其他關節上的問題。

6
、老是讓關節受寒
白露過後秋高氣爽,更要注意保暖。林昇輝表示,中秋過後天氣轉涼,但不少人晚上仍開著冷氣睡覺,這時更要注意膝蓋保暖,因為膝蓋沒有熱保護、溫度較低,一般民眾到了冬季都明顯感受到,骨骼關節的活動度跟夏季比起來顯得稍微緊繃,且比較容易痠痛。

因為在較低的溫度下,人體的肌肉與韌帶纖維會因為熱脹冷縮而收縮,而血液循環也會比高溫時減少許多,局部血液循環減少後,相對的肌肉韌帶的養分供給也減少。

另一方面,肌肉韌帶在繃緊狀態下,消耗了更多養分、產生更多代謝物,甚至乳酸堆積,因此讓骨骼關節與肌肉的痠痛增加,所以一定要做好夜間保暖。
醫師提醒:在冷氣房、低溫環境下,要特別注意膝蓋保暖,蓋被子、穿長褲或使用護膝。

膝關節是全身最大的關節,結構十分複雜,稍加研究會發現它的設計非常精緻,包含股骨的遠端、脛骨前端、臏骨,以及周圍的肌肉、肌腱和眾多軟組織等。膝關節除了扮演穩定、負重的角色,也與運動時的靈活度密切相關,然而許多膝關節的傷害都是屬於不可逆的漸進式傷害,例如關節軟骨會隨著時間逐漸磨損,因此做好膝關節自我檢測與保健,就顯得非常重要。

台北榮總骨科部主治醫師江昭慶指出,臨床門診常見的病例以背痛、脊椎問題為最多,排名第二的就是膝關節問題;年輕患者可能是軟組織受傷,中年以上患者則會出現退化問題、關節炎等,少數膝蓋問題則是感染及腫瘤的病徵,不可忽視。

自我檢測5標準,診斷膝關節健康
江昭慶醫師提出5個膝關節自我檢測標準:

1. 關節活動度是否正常:正常膝關節從伸直到屈曲約0140度間,亦即仰躺時腿完全伸直,膝蓋窩可以貼到床上,不論是蹲或跪都沒有問題。

2. 注意有沒有卡住或鎖住的現象:這有可能是半月板所造成的問題。

3. 關節活動時是否有聲響:會響但沒有不舒服時,比較沒關係,但若有聲響且會痠痛,便需就醫檢查。

4.是否有腫脹或積水現象:膝蓋骨兩側應該略凹,如果腫成一球,則有可能是發炎,通常是由運動傷害、創傷或關節炎所造成。

5.出現疼痛:這是多數人就醫的原因,分成急性與慢性疼痛,但如果在不負重狀況下(坐著、睡覺)也會痛,就要特別小心發炎、感染及腫瘤的可能,不要延誤就醫。

除上述5個自我檢測標準外,如果發現膝關節有不穩定的狀況,例如蹲下或轉身時感覺膝蓋滑動、痠或沒有力氣,多半是軟組織的傷害,也可能是年輕時的舊傷在肌力減退後復發。江醫師特別提醒,關節不適是否單純發生在膝關節也是必須留意的地方,因為膝關節有可能只是病徵的一部分,例如全身性關節炎、好發在男性的僵直性脊椎炎、痛風性關節炎,以及好發在女性的類風濕性關節炎,自體免疫疾病都有可能出現膝關節症狀。

此外,有三高病史的中年男性,如有關節疼痛,也有可能是痛風所引起的症狀,近年來患者年齡並有下降趨勢。

控制體重、適度運動,保健膝關節進行膝關節保健時,江醫師建議首先應從體重控制開始,因為人隨著年齡增長都有體重增加、肌力減少的現象,所以便會加重關節負擔。

江醫師說,曾有報導指出減重5公斤,70%的膝蓋問題都會消失,所以體重很關鍵,而適當的運動與腿部肌肉力量的訓練則有明顯幫助,如果對關節狀況仍有疑慮,江醫師建議可以調整運動方式──快走、游泳(或水中走路)與騎自行車(以平地為主、減少上下坡騎乘,或選擇固定式器材),都是安全的方式;日常生活習慣則可以爬樓梯來運動,但應以上樓梯為主,同時減少下樓梯,以免膝關節受傷。飲食方面,坊間廣告「顧膝蓋」的葡萄糖胺或軟骨素等產品,江醫師指出,並無明確的臨床實證證明有效,屬於健康食品。建議不妨嘗試,但若感覺不出效果時,就可以停止服用。
保持正確體態,避免膝蓋承重過多至於進行膝關節訓練時,仍不可大意。我們諮詢國家運動選手的健護教練甘思元,提供訓練對策。甘教練的分析是,人的體態會決定重心,例如年紀愈大重心會愈偏前──觀察老人便很容易理解,身體愈來愈往前彎,等到重心偏離兩腳可平衡的範圍時,就得使用拐杖了。

以站姿為例,身體挺直時,脊椎、肩膀、髖部、膝蓋在正確的縱軸上,重心居中便可將身體重量分散,由各關節承擔。腹部核心的力量可以平衡與分擔脊椎後側肌群的壓力,讓身體挺得更直;軀幹與肩關節的穩定,讓上半身維持抬頭挺胸的體態,而軀幹與髖關節的穩定,則能讓腳站直,走路或上下樓梯時,不會將重心全部落在膝關節上,讓膝蓋承受過多壓力。

了解這個概念後,便會發現膝關節與身體其他各部位的關聯性。要做30分鐘的運動不難,但日常的體態和動作要時刻達到高標準,反而不容易,例如上樓梯時,是否有略收小腹啟動核心的力量,並運用臀部和大腿肌肉施力?還是整個人根本已經前傾45度,爬個3樓腿就痠?

甘思元教練建議,從最基礎的「預先強化訓練」做起,這些動作可以強化核心,增強軀幹中最接近脊椎的肌群,並提高髖關節、肩關節的穩定性,避免身體重心往前傾。接著可以利用小彈力帶,進行啟動髖關節的訓練,當熟悉髖關節及臀部肌肉的運動功能後,便可隨時藉由各種運動加以強化;臀部大腿都有力量,膝蓋當然就可以一起輕鬆地蹲跑走跳了。 

江昭慶醫師

台北榮民總醫院骨科部骨折科主治醫師、台灣骨科足踝醫學會理事。陽明醫學院醫學系畢業,專長為骨關節病變、骨折創傷、足踝病變重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