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河 的故事
先民經由臺灣海峽到臺灣,原來是一府、二鹿、三艋舺,由南向北發展,竟然經軸線翻轉,讓臺北市成為首善之都,淡水河 占有重要的地位。
淡水河 的主要支流有大漢溪、新店溪和基隆河,其中以大漢溪為主幹,流域面積約2,726平方公里。上游是北臺灣居民飲用水的水源區,中下游原為灌溉水源,近年則為排水河道。
筆者自1997年起擔任大稻埕逍遙遊導覽志工,陰錯陽差的進入一堤之隔的淡水河 導覽,當船舶在淡水河 航行時,感受河水的浩翰、大自然的壯麗宏偉,體驗「行萬里路勝讀萬卷書」的內涵,淡水河 的藍色水路是國人一生必遊的景點之一。
圖/高讚賢攝
早年,艋舺、大稻埕和臺北城被稱為三市街,其發展和淡水河 關係密切,故有人說淡水河 是臺北的母親河。認識母親、疼愛母親是子女的天職,身為臺北人,認識或瞭解淡水河 也是天經地義的事。
1870年完稿的淡水廳志敘述淡水河 :「其源出東北大山中,深十餘丈。」據該志說法,靠近艋舺的河段稱艋舺溪,關渡以下稱長豆溪;大稻埕人稱淡水河 為稻江。事實上,新店溪和大漢溪會合後才稱淡水河 ,以淡水河 為名的河段約23公里。
早年,船舶可在淡水河 通行無阻,大漢溪可以上溯到大溪,新店溪到新店、屈尺,基隆河到暖暖。淡水河為兩岸居民帶來財富,造就了新莊、萬華、大稻埕、關渡或淡水等老街,孕育出獨特的臺灣文化。隨著經濟的發展,河水遭受污染,使得河運風光不再,經政府耗費鉅資消除污染源後,河水逐漸恢復原有的清澈,生態復原。
臺北市政府利用沿岸高灘地設自行車道與運動設施,2004年起,開闢淡水河 暨其支流的「藍色水路」(現改稱藍色水路),在淡水河 中央欣賞水岸景觀,觀看臺北市的天際線,可以看到不一樣的台北101或其他地標建築,與平日在陸地看到的景觀截然不同,感動也各異其趣。就商業機能來說,遊河民眾人數的數據可能未臻理想,但做為海洋子民的親水園地,培育年輕人冒險犯難的精神,則極具價值。
從板橋林家花園觀稼樓可以看到淡水河 的美景,樓內有觀海為屏的匾,在於淡水河 河水和臺灣海峽的海水相連。從大稻埕碼頭 上船後,可以經由藍色水路通往淡水老街 碼頭,沿途有秀麗山景及水筆仔相伴,傍晚河面上灑滿金黃色的落日餘輝,浪漫得叫人流連忘返。因為自行車運動的人口逐年增加,傍晚時分,許多遊客騎乘自行車到大稻埕碼頭 ,愛好攝影的朋友拿著相機聚集在河邊,等待最佳的時間點按下快門,留住淡水河 夕照美景。
圖/高讚賢攝
淡水河 與海平面相差無幾,感潮景觀是特色之一,範圍可以上溯大漢溪的浮洲橋、新店溪的秀朗橋及基隆河的汐止。漲潮時海水水位上升,河水不但停止流動,導致排水不良,使河川水位、流速、鹽度產生變化,但這時候的遊客可以在船上看到河水向上逆流的奇景。駕駛航行在淡水河 ,要隨時觀察水文變化,稍一不慎,就可能造成無法預測的後果。清澈的河水和每天超過十噸的漁獲量是最好的見證。
日據時期,大帆船還可以停靠艋舺。因為沿岸的開發,致河道逐漸淤積,深度大不如前。依常理,愈下游愈深,依據船長室雷達的探測結果,臺北橋下約兩公尺,中山高速公路淡水橋下約六公尺,最深處位於淡水河和基隆河交會處,水深約14公尺,其源起有兩種說法,一說:兩條河流河水會合後產生的衝擊力量,讓其越來越深。另有傳說,1951年5月,美機轟炸淡水河 沿岸,當炸彈丟到關渡宮 時,媽祖娘娘化身白衣女子冉冉而升,將炸彈移至淡水河 ,造成這段水域成為淡水河 最深的區塊。
在淡水河 中向四面觀看,左岸是觀音山 ,該山山形酷似仰臥、臉部朝天的觀世音菩薩,有十八連峰。或說清朝康熙年間,汀州胡焯猷來台墾拓,1752(乾隆17)年捐地興建五股西雲寺,地點在觀音山 麓,供奉觀音菩薩,因而將這座山命名為觀音山 。山上有多座古剎,登上西山頂,可以俯視臺灣海峽,東望關渡,淡水河繚繞的風景猶如畫境。在藍色水路可以看到自海上西來的氤氣化為浮雲,飄動流梭於群山之間,變化萬千,時有飄綿滾絮,昔日為淡水8大景之一,稱為「坌嶺吐霧」。
圖/高讚賢攝
大屯山為錐狀火山,主峰海拔1,081公尺,山形渾圓雄厚,有王者的氣勢。山形呈南北走向,四周坡度頗大,因河流的切割產生許多溪谷,有「橫看成嶺側成峰」的特色,山上遍生芒草和箭竹,山麓林相變化多端,有暖溫帶闊葉林,亞熱帶雨林與人工松林、竹林、杉林等,四季風貌各不同,頂部有4座小山頭,圍繞中央低窪濕地,即大屯坪。上面有幾塊著名的「反經石」,因為岩石的磁鐵礦分布不均勻,造成指北針大角度的偏轉。
七星山 屬於大屯山系,為錐狀火山,高1,120公尺,是臺北市第一高峰。山頂視野寬闊,可以鳥瞰整個大臺北地區。東南側與西北側有斷層切過,產生溫泉、噴氣孔等特殊景觀。
1899年,政府為保障沿岸居民的生命財產,以砌石方式,即生態工法建立大稻埕河溝頭街到下磨車街間的堤防,稱為護岸,除防阻河岸崩潰外,也方便船舶載運貨物、裝卸等。因艋舺未設防護設施,颱風時,洪水仍然蔓延到大稻埕。1914年9月,擴充淡水河 護岸,將工程範圍延伸到艋舺粟倉口街(今日的桂林路、華西街、華西街16巷、環河南街地帶)。
隨著臺北市人口的成長,沿岸堤防越建越高,工法愈來愈講究,現在的材質幾乎是鋼筋水泥。為了舒緩水泥堤防的嚴肅臉孔,政府和民間紛紛為堤防製作彩妝,如環河北路和南京西路口的「大河再見」馬賽克雕。河岸自行車道旁亦有臺北市重要建築、河邊歷史建築或生態教學標本的馬賽克雕。
2006年10月,首度導覽淡水河 ,了解那些建築是行船人的指標,河中水流對船上遊客的影響,發現淡水河美極了,除了不同的鳥類在天空飛翔外,烏魚在船前或兩側飛躍,簡直是神奇得不得了。嗣後,屢屢向朋友提及有如蘭嶼飛魚祭或臺灣東部海岸海豚秀般的烏魚飛躍,凡是有耐心的人都看到了。2011年11月,據長年行走淡水河 藍色水路的張老闆說,一年到頭都可以在淡水河 看到烏魚躍起的鏡頭,其中以9月到12月為最。
圖/高讚賢攝
為跨越峽谷、山谷、道路、鐵路、河流或其他障礙而建的結構稱為橋或橋樑,早期以木材和石頭為原料,每座橋樑因為環境與水文的差異,幾乎沒有結構或型式完全相同者,除了方便記憶外,也為河流的美觀增加風情,尤其是政府提出治水、親水、清水、透水等政策後,淡水河 與居民的關係愈來愈密切。淡水河 系有36座橋樑。中興橋、忠孝橋、臺北橋、淡水河 橋、重陽橋和關渡橋等六座位於淡水河 ,其結構、興建源起不同,在河上看這幾座跨越淡水河 的橋,是另一種享受。長度最短的臺北橋也是最早跨過淡水河 的橋樑;最長者是忠孝橋,每天為兩岸居民帶來互通有無的便利,譜出讓人難忘的故事。
圖/高讚賢攝
藍色水路有兩條主要軸線。基隆河以遊河為主,從大佳河濱公園 碼頭出發,上行到內湖科技園區附近河域折返,沿途岸邊的特色建築林立,令人目不暇給,大稻埕碼頭 或關渡碼頭行駛的淡水河 段,雖然兩岸建築沒有基隆河密集,但河域較為寬廣,生態更加豐富。華燈初上,經由夜間照明的點綴,簡直是美呆了。
圖/臺北市公共運輸處提供
船舶在淡水河 往返時,可以改善河流的環境衛生、生態,暢通河道。乘客則可以看見沿岸的美景和生態,如飛鳥、魚群,透過導覽解說,認識淡水河 ,瞭解其特性。政府耗費鉅資整治河川及改善水岸景觀時,業者亦展現創意,透過網路行銷,推出新式的遊河方式,讓遊客享受親水的樂趣。2015年,淡水河 暨基隆河有5條固定航線,旅客可由大稻埕、大佳、關渡、美堤及錫口等5處碼頭乘船。迄2015年,搭船旅客超過一百萬人次。
圖/高讚賢攝
臺北市政府為推廣藍色水路及落實河川環境教育,2008年起,結合國小學生校外教學,透過寓教於樂的遊河方式,讓孩子經由親水活動,認識淡水河 水域生態及沿線風光,探索淡水河 的新知,也有培育其冒險犯難的精神,對我國兒童人格教育具正面方向。2013年起,擴充對象至國中、高中(職)及社區大學學生,雖然教育單位辦得認真,但教育屬百年大業,成效需要時間的驗證。
圖/高讚賢攝
從事藍色水路的親水之旅,可以在迪化街 附近的大稻埕碼頭 、關渡宮 附近的關渡碼頭登船。
迪化街 是大稻埕碼頭 附近的商圈,成街於1853年,是臺北市少數清領時期就有的道路,原名南街、中街、中北街、北街…,日據時期改名永樂町,臺灣光復後更名迪化街 ,早年是茶葉、南北貨、布料和中藥材等批發商聚集的地方,曾是臺灣最富裕的地方,有臺灣華爾街的稱號。
語云:「富而好禮。」因此孕育出獨特的人文特質,雖然臺北的軸線東移,仍然可以在街區看到仿巴洛克式建築、傳統閩南式街屋,尤其是大稻埕成功企業家與眾不同的特質。
2011 年起,文創產業進駐,大部分創業者擁有高學歷和國際觀的視野,讓迪化街 呈現傳統和創新的新風格。傳統部分有永樂市場 二樓一百多家布行,上萬種布料的永樂布市;建廟於1856年,完工於1859年的臺北霞海城隍廟 ,該廟位於雞母穴,供奉主神是城隍爺,惟陪侍月下老人的靈驗故事,讓該廟信眾年齡層最輕,因而被網路票選為2015年臺灣十大靈驗廟宇的第三家。
到迪化街 和大稻埕碼頭 的交通工具,可以坐捷運到臺北雙連站,再轉518路公車,該車班次頗為密集。也可以坐捷運到西門站轉公車,或坐到北門站暨大橋頭站,再步行前往。
關渡宮 碼頭是因為這兒有座北臺灣最早興建的媽祖宮,該宮位於象鼻穴,因為媽祖信仰受到國人的重視,致香火鼎盛,該廟廟埕攤販販售貨品中以鹹鴨蛋最知名,另外保有許多忠孝節義的故事。旅客可以坐捷運到關渡站下車,徒步經大度路3段301巷,即可到達關渡宮 ,也可以坐公車223、302、308、指南2、指南5前往。
圖/高讚賢攝
河流是孕育人類文明的母親,是無數生命賴以生存的源頭。身處淡水河 ,眼觀四方的美景,再閉上眼睛回顧先民篳路藍褸,以啟山林的奮鬥精神,這兒有我們祖先走過的痕跡,有他們打拚的成果,腦海也浮起曾到德國旅行時,眼見德國中學生畢業前有萊茵河之旅,訓練學生冒險犯難和體驗行萬里路勝讀萬卷書的豪情,也欣賞自己國家的天然美景。
淡水河 的主要支流有大漢溪、新店溪和基隆河,其中以大漢溪為主幹,流域面積約2,726平方公里。上游是北臺灣居民飲用水的水源區,中下游原為灌溉水源,近年則為排水河道。
筆者自1997年起擔任大稻埕逍遙遊導覽志工,陰錯陽差的進入一堤之隔的淡水河 導覽,當船舶在淡水河 航行時,感受河水的浩翰、大自然的壯麗宏偉,體驗「行萬里路勝讀萬卷書」的內涵,淡水河 的藍色水路是國人一生必遊的景點之一。
圖/高讚賢攝
早年,艋舺、大稻埕和臺北城被稱為三市街,其發展和淡水河 關係密切,故有人說淡水河 是臺北的母親河。認識母親、疼愛母親是子女的天職,身為臺北人,認識或瞭解淡水河 也是天經地義的事。
1870年完稿的淡水廳志敘述淡水河 :「其源出東北大山中,深十餘丈。」據該志說法,靠近艋舺的河段稱艋舺溪,關渡以下稱長豆溪;大稻埕人稱淡水河 為稻江。事實上,新店溪和大漢溪會合後才稱淡水河 ,以淡水河 為名的河段約23公里。
早年,船舶可在淡水河 通行無阻,大漢溪可以上溯到大溪,新店溪到新店、屈尺,基隆河到暖暖。淡水河為兩岸居民帶來財富,造就了新莊、萬華、大稻埕、關渡或淡水等老街,孕育出獨特的臺灣文化。隨著經濟的發展,河水遭受污染,使得河運風光不再,經政府耗費鉅資消除污染源後,河水逐漸恢復原有的清澈,生態復原。
臺北市政府利用沿岸高灘地設自行車道與運動設施,2004年起,開闢淡水河 暨其支流的「藍色水路」(現改稱藍色水路),在淡水河 中央欣賞水岸景觀,觀看臺北市的天際線,可以看到不一樣的台北101或其他地標建築,與平日在陸地看到的景觀截然不同,感動也各異其趣。就商業機能來說,遊河民眾人數的數據可能未臻理想,但做為海洋子民的親水園地,培育年輕人冒險犯難的精神,則極具價值。
從板橋林家花園觀稼樓可以看到淡水河 的美景,樓內有觀海為屏的匾,在於淡水河 河水和臺灣海峽的海水相連。從大稻埕碼頭 上船後,可以經由藍色水路通往淡水老街 碼頭,沿途有秀麗山景及水筆仔相伴,傍晚河面上灑滿金黃色的落日餘輝,浪漫得叫人流連忘返。因為自行車運動的人口逐年增加,傍晚時分,許多遊客騎乘自行車到大稻埕碼頭 ,愛好攝影的朋友拿著相機聚集在河邊,等待最佳的時間點按下快門,留住淡水河 夕照美景。
圖/高讚賢攝
淡水河 與海平面相差無幾,感潮景觀是特色之一,範圍可以上溯大漢溪的浮洲橋、新店溪的秀朗橋及基隆河的汐止。漲潮時海水水位上升,河水不但停止流動,導致排水不良,使河川水位、流速、鹽度產生變化,但這時候的遊客可以在船上看到河水向上逆流的奇景。駕駛航行在淡水河 ,要隨時觀察水文變化,稍一不慎,就可能造成無法預測的後果。清澈的河水和每天超過十噸的漁獲量是最好的見證。
日據時期,大帆船還可以停靠艋舺。因為沿岸的開發,致河道逐漸淤積,深度大不如前。依常理,愈下游愈深,依據船長室雷達的探測結果,臺北橋下約兩公尺,中山高速公路淡水橋下約六公尺,最深處位於淡水河和基隆河交會處,水深約14公尺,其源起有兩種說法,一說:兩條河流河水會合後產生的衝擊力量,讓其越來越深。另有傳說,1951年5月,美機轟炸淡水河 沿岸,當炸彈丟到關渡宮 時,媽祖娘娘化身白衣女子冉冉而升,將炸彈移至淡水河 ,造成這段水域成為淡水河 最深的區塊。
在淡水河 中向四面觀看,左岸是觀音山 ,該山山形酷似仰臥、臉部朝天的觀世音菩薩,有十八連峰。或說清朝康熙年間,汀州胡焯猷來台墾拓,1752(乾隆17)年捐地興建五股西雲寺,地點在觀音山 麓,供奉觀音菩薩,因而將這座山命名為觀音山 。山上有多座古剎,登上西山頂,可以俯視臺灣海峽,東望關渡,淡水河繚繞的風景猶如畫境。在藍色水路可以看到自海上西來的氤氣化為浮雲,飄動流梭於群山之間,變化萬千,時有飄綿滾絮,昔日為淡水8大景之一,稱為「坌嶺吐霧」。
圖/高讚賢攝
大屯山為錐狀火山,主峰海拔1,081公尺,山形渾圓雄厚,有王者的氣勢。山形呈南北走向,四周坡度頗大,因河流的切割產生許多溪谷,有「橫看成嶺側成峰」的特色,山上遍生芒草和箭竹,山麓林相變化多端,有暖溫帶闊葉林,亞熱帶雨林與人工松林、竹林、杉林等,四季風貌各不同,頂部有4座小山頭,圍繞中央低窪濕地,即大屯坪。上面有幾塊著名的「反經石」,因為岩石的磁鐵礦分布不均勻,造成指北針大角度的偏轉。
七星山 屬於大屯山系,為錐狀火山,高1,120公尺,是臺北市第一高峰。山頂視野寬闊,可以鳥瞰整個大臺北地區。東南側與西北側有斷層切過,產生溫泉、噴氣孔等特殊景觀。
1899年,政府為保障沿岸居民的生命財產,以砌石方式,即生態工法建立大稻埕河溝頭街到下磨車街間的堤防,稱為護岸,除防阻河岸崩潰外,也方便船舶載運貨物、裝卸等。因艋舺未設防護設施,颱風時,洪水仍然蔓延到大稻埕。1914年9月,擴充淡水河 護岸,將工程範圍延伸到艋舺粟倉口街(今日的桂林路、華西街、華西街16巷、環河南街地帶)。
隨著臺北市人口的成長,沿岸堤防越建越高,工法愈來愈講究,現在的材質幾乎是鋼筋水泥。為了舒緩水泥堤防的嚴肅臉孔,政府和民間紛紛為堤防製作彩妝,如環河北路和南京西路口的「大河再見」馬賽克雕。河岸自行車道旁亦有臺北市重要建築、河邊歷史建築或生態教學標本的馬賽克雕。
2006年10月,首度導覽淡水河 ,了解那些建築是行船人的指標,河中水流對船上遊客的影響,發現淡水河美極了,除了不同的鳥類在天空飛翔外,烏魚在船前或兩側飛躍,簡直是神奇得不得了。嗣後,屢屢向朋友提及有如蘭嶼飛魚祭或臺灣東部海岸海豚秀般的烏魚飛躍,凡是有耐心的人都看到了。2011年11月,據長年行走淡水河 藍色水路的張老闆說,一年到頭都可以在淡水河 看到烏魚躍起的鏡頭,其中以9月到12月為最。
圖/高讚賢攝
為跨越峽谷、山谷、道路、鐵路、河流或其他障礙而建的結構稱為橋或橋樑,早期以木材和石頭為原料,每座橋樑因為環境與水文的差異,幾乎沒有結構或型式完全相同者,除了方便記憶外,也為河流的美觀增加風情,尤其是政府提出治水、親水、清水、透水等政策後,淡水河 與居民的關係愈來愈密切。淡水河 系有36座橋樑。中興橋、忠孝橋、臺北橋、淡水河 橋、重陽橋和關渡橋等六座位於淡水河 ,其結構、興建源起不同,在河上看這幾座跨越淡水河 的橋,是另一種享受。長度最短的臺北橋也是最早跨過淡水河 的橋樑;最長者是忠孝橋,每天為兩岸居民帶來互通有無的便利,譜出讓人難忘的故事。
圖/高讚賢攝
藍色水路有兩條主要軸線。基隆河以遊河為主,從大佳河濱公園 碼頭出發,上行到內湖科技園區附近河域折返,沿途岸邊的特色建築林立,令人目不暇給,大稻埕碼頭 或關渡碼頭行駛的淡水河 段,雖然兩岸建築沒有基隆河密集,但河域較為寬廣,生態更加豐富。華燈初上,經由夜間照明的點綴,簡直是美呆了。
圖/臺北市公共運輸處提供
船舶在淡水河 往返時,可以改善河流的環境衛生、生態,暢通河道。乘客則可以看見沿岸的美景和生態,如飛鳥、魚群,透過導覽解說,認識淡水河 ,瞭解其特性。政府耗費鉅資整治河川及改善水岸景觀時,業者亦展現創意,透過網路行銷,推出新式的遊河方式,讓遊客享受親水的樂趣。2015年,淡水河 暨基隆河有5條固定航線,旅客可由大稻埕、大佳、關渡、美堤及錫口等5處碼頭乘船。迄2015年,搭船旅客超過一百萬人次。
圖/高讚賢攝
臺北市政府為推廣藍色水路及落實河川環境教育,2008年起,結合國小學生校外教學,透過寓教於樂的遊河方式,讓孩子經由親水活動,認識淡水河 水域生態及沿線風光,探索淡水河 的新知,也有培育其冒險犯難的精神,對我國兒童人格教育具正面方向。2013年起,擴充對象至國中、高中(職)及社區大學學生,雖然教育單位辦得認真,但教育屬百年大業,成效需要時間的驗證。
圖/高讚賢攝
從事藍色水路的親水之旅,可以在迪化街 附近的大稻埕碼頭 、關渡宮 附近的關渡碼頭登船。
迪化街 是大稻埕碼頭 附近的商圈,成街於1853年,是臺北市少數清領時期就有的道路,原名南街、中街、中北街、北街…,日據時期改名永樂町,臺灣光復後更名迪化街 ,早年是茶葉、南北貨、布料和中藥材等批發商聚集的地方,曾是臺灣最富裕的地方,有臺灣華爾街的稱號。
語云:「富而好禮。」因此孕育出獨特的人文特質,雖然臺北的軸線東移,仍然可以在街區看到仿巴洛克式建築、傳統閩南式街屋,尤其是大稻埕成功企業家與眾不同的特質。
2011 年起,文創產業進駐,大部分創業者擁有高學歷和國際觀的視野,讓迪化街 呈現傳統和創新的新風格。傳統部分有永樂市場 二樓一百多家布行,上萬種布料的永樂布市;建廟於1856年,完工於1859年的臺北霞海城隍廟 ,該廟位於雞母穴,供奉主神是城隍爺,惟陪侍月下老人的靈驗故事,讓該廟信眾年齡層最輕,因而被網路票選為2015年臺灣十大靈驗廟宇的第三家。
到迪化街 和大稻埕碼頭 的交通工具,可以坐捷運到臺北雙連站,再轉518路公車,該車班次頗為密集。也可以坐捷運到西門站轉公車,或坐到北門站暨大橋頭站,再步行前往。
關渡宮 碼頭是因為這兒有座北臺灣最早興建的媽祖宮,該宮位於象鼻穴,因為媽祖信仰受到國人的重視,致香火鼎盛,該廟廟埕攤販販售貨品中以鹹鴨蛋最知名,另外保有許多忠孝節義的故事。旅客可以坐捷運到關渡站下車,徒步經大度路3段301巷,即可到達關渡宮 ,也可以坐公車223、302、308、指南2、指南5前往。
圖/高讚賢攝
河流是孕育人類文明的母親,是無數生命賴以生存的源頭。身處淡水河 ,眼觀四方的美景,再閉上眼睛回顧先民篳路藍褸,以啟山林的奮鬥精神,這兒有我們祖先走過的痕跡,有他們打拚的成果,腦海也浮起曾到德國旅行時,眼見德國中學生畢業前有萊茵河之旅,訓練學生冒險犯難和體驗行萬里路勝讀萬卷書的豪情,也欣賞自己國家的天然美景。
文、圖/葉倫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