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30日 星期日

老人守則十二條

老人守則十二條
■陳漢平  世界日報  20140923
 白髮是一頂桂冠、一座獎盃。如果你有些成就,它就是座「終身成就獎」,獎勵你一生功業彪炳、左右逢源、志得意滿、力挽狂瀾。如果你毫無成就,那麼它就是座「最佳精神獎」,獎勵你一路走來不折不撓、屢敗屢戰、含辛茹苦、任勞任怨。老年人令人羨慕欽佩,因為畢竟他們能活到這麼老,居然還沒有死,單憑這一點,就是很大成就。有一部007的電影,年輕英俊男主角不慎落入惡人手裡,惡人很邪惡地問他:「你想要選擇哪種死法?」主角故作輕鬆回答:「

我想要老死在病床上。」可見「老死病床」絕對是一種幸福,它比什麼英年早逝、壯烈成仁、從容就義,甚至牡丹花下死,都更為令人嚮往。

從能夠充分體驗人生的角度看,什麼聖人、哲人、偉人、美人,皆不如老人。因此我們可以說:「古來聖賢皆寂寞,唯有老者留其命。」有些人畏懼白髮,認為「自古美女如名將,不許人間見白頭。」最怕的是「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或「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成雪。」對他們而言,

白髮是一種無奈無助、屈服屈辱,那種白,就像冬日高山上寒冷的積雪,或在時間洪流裡,向命運之神,豎起投降白旗。

李小龍、甘迺迪、瑪麗蓮夢露,他們之所以能留下美好形象,就是由於死得早。甚至有些艷星,無緣無故地自殺,除了疑患憂鬱症,也不排除是東施效顰,想留一份艷麗在人間。事實上,

白髮也是一種美麗。像屈原、孔子、馬克吐溫、愛因斯坦,他們的造型,如果少了那頭白髮,恐怕就要減色許多。如果他們英年早逝,身價更不知要打多少折扣。人生最大目標,就是要和古今中外的英雄豪傑們爭短長,比拚出一個高下。如果無法和他們比成就,那就要和他們比看看誰的壽命長。如果你超過三十歲,那你就已經贏過項羽、霍去病、雪萊、珍哈露、聖女貞德。超過四十歲,你就賽過周瑜、岳飛、李小龍、瑪麗蓮夢露、耶穌基督。超過五十歲,就勝過秦始皇、李後主、曹雪芹、貓王艾維斯、甘迺迪總統。超過六十歲,更可以一路過關斬將,超越諸葛亮、關雲長、杜甫、哥倫布、希特勒。近代名人壽命較長,不容易超越。你必須活到八十四歲,才能勝過毛澤東,活到八十九歲,才能勝過蔣介石,活到九十四歲,才能勝過雷根總統。人生每十年就是個新階段,對不同階段,從不同角度,有不同解讀。單從「老」的角度,







二十未老,三十畏老,四十近老,五十臨老,六十初老,七十中老,八十大老,九十過老,一百超老。世人應該如何對待老人?老人又應該如何面對世人?這是心理學、社會學一項課題挑戰。它也是一種哲學、一種文學,甚至是一種醫學、一種科學。最後,它還是一種商業,因為社會一旦老齡化,老人就形成很大消費族群,其中隱藏著龐大商機。



老年人最需要的,除了健康身體,還要健全心理。青年人需要遵守「青年守則十二條」,老年人就需要遵守「老人守則十二條」。首二條是臨老須知的最重要基本綱領。



第一條:「存錢為養老之本」。國有國本,家有家本,老年人則需要有「老本」。常言道:「少壯不努力,老大沒老本。」老年人最怕的不是動搖國本,而是動搖老本。

第二條「健康為長壽之本」。青年人講究比學歷,壯年人講究比經歷,老年人則講究比病歷。青年人最愛有三高:學歷高、薪酬高、身材高。老年人最怕有三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高。常言道:「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如果人生如樹木,健康就是樹根、樹本。次二條是有關治國、齊家的大方向、大原則。



第三條:「冷靜為愛國之本」。青年人愛國,需要忠勇威猛,老年人愛國,則需要冷靜低調。老年人凡事都要學會「看得破,放得開」。什麼金融風暴、生態危機、政治角力、領土糾紛,自然有年輕人去抗爭,您老就請多保重,別再去擔這個心了吧!

第四條:「忍讓為齊家之本」。家庭成員,人各有志,不可相強,必須求同存異、相忍為家,以達到互敬互諒、共存共榮。常言道:「見怪不怪,其怪自敗。」年輕時看不慣,看到老總該看習慣了吧?年輕時受不了,受到老還不是都受下來了?其次二條涉及心中能否長保快樂、幸福。



第五條:「知足為快樂之本」。年輕時,每一種不滿都是愛。不知足,反而是進步原動力。等到老了,再不知足,就不值得同情原諒了。上天給了你那麼多時間、那麼多機會,再沒有好好把握住,那要怪誰?因此,常言道:「知足常樂。」如有什麼東西沒要到,就別要了吧!什麼習慣改不了,就別改了吧!什麼機會等不到,就別等了吧!

第六條:「自助為助人之本」。助人固然快樂,但對老人而言,想助人,心有餘而力不足。想等別人幫助,卻又多半空等。老人要依靠誰?唯有靠自己。常言道:「天助自助者。」行動要自助,餐飲要自助,娛樂更要自助。俗語說:「差豬差狗,不如自己走。」大家都能自助,等於替社會騰出許多空餘資源,去幫助更弱勢者,這就如同助人一般快樂。老人更需要人際關係,其中也有兩條守則。



第七條:「謙虛為談笑之本」。常言道:「好漢不提當年勇。」老人講話,最忌自誇。幾個老人彼此互誇,也好不到哪裡去。只有談吐謙虛,才能讓年輕人產生好感,靜靜地聽你講下去。

第八條:「慷慨為友誼之本」。老人凡事要「能捨得」,最忌吝嗇。金錢,只有在用掉了之後,才真正算是自己的。永遠不用,最後只能當作遺產留給後人。老人難有別的貢獻,不如對朋友慷慨一點,將來留一點溫情在人間。老人雖老,守則裡也需要有兩條顧及品德。



第九條:「無欲為無過之本」。孔子說:「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老人即使想踰矩,也逾不了矩。想不忠厚慈祥,都很難,因為力不從心,什麼壞事,無論暴力、色情,都做不動了。他們連搬個家都很辛苦,還能造反嗎?既然做不動,就別再癡癡地想了

第十條:「公平為和平之本」。老人年高德劭,需要主持仲裁。他如果有權,就要善於交棒。如果有錢,就要善於分配。無論在私在公,無論身為阿公、外公、公公,或位居一國之 ​​三公,凡事都要秉公處理,力求面面俱到。唯有你能公平,大家才能和平。否則上下亂成一團,阿公也不會有清靜的好日子過。最後兩條有關日常生活。



第十一條:「微笑為儀容之本」。老人雖然精神不好、身體欠佳,但儀容仍要講求端正整潔,最好臉上常帶微笑,別老是擺著一張臭臉,不知道的人,還以為你這輩子過得很失敗,事業無成、子女不孝,說不定連生活都成問題。

第十二條:「清淡為飲食之本」。一輩子嘗盡了甜酸苦辣,臨老至少在飲食上,要講究清淡。老人生活最主要目標,就是要繼續活下去。現代醫藥日益發達,如果有什麼病痛,不要氣餒,再撐下去若干年,說不定就有人研究出什麼特效藥,能將你治好。

老人肯服老,是一項美德、優點。年輕時風光十足、門庭若市。年老時曲終人散、門可羅雀。這種現象,是人生常態,要以平常心看待。孟嘗君食客馮瑗,就已闡明過其中道理。至於個人權位利益、意氣口舌,和您的血壓、血糖、血脂指數比起來,當然就更無足輕重了。什麼棒子、面子,別人想要儘管拿去,沒什麼大不了的。

老人不肯服老,也是一項美德、優點。這當然並非要好勇鬥狠,去與年輕人爭鋒。而是要懷抱積極人生觀,以一種終身學習、永續經營的精神態度,去面對未來歲月。有一美容乳液廣告,上面雍容高貴的資深美女說:「對於老化,我不想優雅地接受,我要一路抗爭到底。」名將比美女更不服老,《三國演義》中,老將黃忠自稱「寶刀未老」,姜太公七十歲才遇見周文王,辛棄疾則慨嘆:「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有些年輕叛逆大師,對老年大師們很不服氣。這不能怪他們,因為他們崢嶸頭角、力爭上游,但最好權位資源,卻都被老年人提早卡位佔光了,又遲遲不肯交出棒子。他們能不抱怨嗎?但多年之後,這些叛逆大師們終於接到棒子,如今他們比當年挨罵的老人還老,而棒子卻抓得比當年老人還緊,反而斥責時下年輕人沉不住氣,不好好盡忠職守,只是一心想要接班。如此人物,年輕時罵老人,老了卻罵年輕人,是社會上最壞示範。最好示範則是:



年輕時尊敬老人,老了卻尊敬年輕人。有種人,年輕時討厭老人,老了也討厭自己,他們一生雖然過得很可悲,但其人生觀,至少始終如一,不曾動搖改變。另有一種人,年輕時尊敬老人,希望將來老了,別人也會尊敬他。等到老了,卻發現希望落空,年輕時感情投資,到頭來竟然全部泡湯。常言道「後生可畏」。周瑜就曾慨嘆:「既生瑜,何生亮?」事實上,單只是後生,還不一定就可畏,必須還要活得久,



能夠「後死」,才真正可怕。例如諸葛亮比周瑜後死,司馬懿又比諸葛亮後死。近代中國之所以能夠崛起,就是因為鄧小平比毛澤東後死。有一位百歲人瑞,記者問他:「你有什麼事感覺最得意、最快樂?」他回答:「那就是:我在這世界上,沒有一個敵人。」記者又問:「這就是你長壽的祕訣嗎?」他回答:「不是,那些老傢伙都死光了。」



這世界上有兩大奧祕,一是青春之泉,一是快樂之源。這兩者之間,其實互為因果。必須永保快樂,才是長壽祕方,也只有能永保健康,才能快樂無憂。老人不死,也不凋零,資深長者有許多利多之處。普天下長者,只要牢記謹守「老人守則十二條」,必定能體會其中奧妙,也必定能老得好、老得妙,老得呱呱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