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6月9日 星期一

衝刺期成功方程式

衝刺期成功方程式

不計較付出,全力打拼向上
創造出色的戰績
學習運用團隊力量
打造精深的專業能力
積極爭取新職位(專案)挑戰
更寬廣的歷練機會
實力比虛銜重要
學習用老闆的眼光看問題 累積財富,為創業做準備
培養綿密的人際關係
持續保持對工作的熱情活力

名人現身說法


林富元 ( 矽谷知名創投家 ):不要變成大井裡的大青蛙 

    衝刺階段要訓練自己成為容易與人合作,吸取別人經驗的磁鐵。這時,除了要充分嘹解自己,知道自己的力量不足,還要藉助團隊的力量跟你一起成功。

    本身的核心價值(core)一定也要夠,而不是一天到晚陪老闆打球的chore(雜務),否則只是虛假與短暫,你一定要做到公司與團隊沒有你是不行的。

    接下來是態度,碰到事情時,失敗者會說,「這不關我的事」,成功者會說,「我怎麼來幫你」,這是一種習性,而不是靠背景或學歷。此外,縱深夠了,一定要寬廣,即使做一個工程師,若有時間一定要到財務或行銷部門學習。

    往上爬時,不應該是為了向同輩證明你愈來愈偉大,而是向自己證明成功的快樂,否則辛苦一場,你不過只是一隻「愈來愈大口井中,愈來愈大的青蛙」。

翁元臻 ( 艾群科技董事長 ):用團隊格局看事情

    在衝刺時,最怕一種人,就是聰明人。因為他們往往能力很強,想法很多,覺得各種可能性都有,等他試出來了,可能10年的時間都浪費了。比較笨的人乖乖地走,不斷地學習,願意接受各種挑戰,就好像把自己送進爐子裡烤,會比別人早熟,也許撞得滿頭包,但常常是最後最強的一個。

    從衝刺到成熟期,他必須擺脫從自己角度出發,換一個角度看事情。也就是說,要能以團隊的格局看事情,一個人能晉升主管的關鍵也在於此。因為,每個人的能力其實差不多,但是看事情的角度不一樣時,做的事情就不一樣。

    什麼時候把自己淬煉成不同角度看事情,他就愈快轉換,未來職涯就愈不可限量。

    另外,還要培養多重能力。多重能力指的不是電腦、會計、行銷等技術,而是「快速掌握組織流程的能力」、「執行力」以及「人際關係」。其中,一旦具有快速掌握組織流程的能力,這種不管把他擺在那個位置,他都能生存得很好,因為他知道可以去那取得資源,如何與他人互動,成功就更容易。



 10 年之後要幹什麼﹖ 這個許多人連想都沒想過的問題,卻是讓艾群科技董事長翁元臻衝刺大轉向的關鍵。

當時 27 歲,從美國唸研究所回來的翁元臻,順理成章地進入倫飛電腦的研發部門,擔任軟體工程師。如同身邊的人一樣,以為選了一個大公司,只要全力以赴、按部就班去做,升遷、財富等人生課題,自然會水到渠成。

沒想到丟出前面那個問題的學長,接著問他, 10 年後,假設有 3 個你可能完成的夢想:一是口袋有 3,000 萬現金,二是自己創一個公司,三是高階的專業經理人。你選哪一個﹖」

蔡元臻摸了頭,一陣沉默。學長笑著指出,如果你選的是3,000 萬現金,我們來算算,如果第 5 年沒有 500 萬,你覺得第10 年會有 3,000 萬嗎﹖若第 5 年要有 500 萬,那麼你第 2 年總該有人生的第一個 100 萬。同理可推,若你要在 10 年後幹到研發部副總,往下看有協理、部門經理、副理、主任,你一路往上爬,若第 5 年你都還爬不道部門經理的位子,你認為 10 年能升到副總嗎?若要在第 5 年升到部門經理,你何時就應該升任基層主管? 
                      
30 歲是衝刺起跑點

     也許是這樣的焦慮 ,根據《就業情報雜誌》所做的「主管生涯規劃調查」,從年齡上來看,有 46.42 ﹪的人希望在26~30 歲升上小主管。其中, 53.75 ﹪集中在 29~30 歲,凸顯了「三十而立」的焦慮情結。

    儘管 30 歲順利登上小主管寶座,代表主是基礎專業養成的「學徒期」告一段落。接下來的黃金 10 年間,才正式邁入生涯進程中極為重要的「衝刺卡位期」。衝刺期階段扮演承先啟後的關鍵角色,前 5 年為「衝刺卡位期」的第一波,重點為如何由基層主管,爬升到中階主管,過程中衝刺的是專業的再提升,與管理能力的成熟。一但順利越過,接下來 5 年進入第二波「衝刺卡位期」,就要開始挑戰金字塔頂端的少數幾張椅子,或是再累積充分財富與經驗後自行創業。

衝刺期課題 (1) 全力打拼向上

    今年 32 歲 ,屬於六年級前段班的 Land Rover Taiwan 顧客服務經理譚誠,正是第一波「衝刺卡位期」的一員。再台灣馬自達﹙與 Land Rover 同屬福特汽車集團﹚任職的 3 年職場起步期,譚誠經歷了職場的「殘忍」與「甜美」。「殘忍」的部分是,負責維修服務端行銷管理的他,為了好好拼搏,常常早上點開始工作,省去午休,一直到晚上 8 
,猛一看手錶,才發現 3  4 個小時又過去了,有時累到上了車,連換檔的力氣都沒有,「甚至當年 921 大地震,深夜一兩點多,全台天搖地動之際,我還在辦公室加班」他印象深刻地說。

    就在譚誠全新衝刺的時刻 ,生命不能抹滅的「殘忍」同時降臨。當他得知母親得了癌症,一度想把所有工作都停掉。母親的瘁 逝,讓譚誠待人處世趨向圓融。過去當別人犯錯時,他多半會直接嚴厲指責。現在的他,儘管內心仍清楚自己的堅持,對於衝突,往往會忍下來。他以打棒球比喻,「以前遇到困難,我會用隨身的球棒把它打走﹔現在的我會讓東西砸在身上,依然往前走。」

從殘忍到甜美

「殘忍」造成他的轉變 ,也為他帶來了「甜美」。即將於年底為人父的他,談到去年轉任 Land Rover Taiwan 顧客服務經理一職,當時身邊朋友都勸他說,「 Land Rover 不是有雄厚基礎的福特,而是等於從無到有的馬自達辛苦的成績歸零,重新再來,你確定這是你要的嗎﹖

在維修市場已占汽車總營收的 30% ,且逐年成長情況下,譚誠主動接受 Land Rover 以台灣為亞洲的鏈結,目標大陸市場,且未來可能派往大陸發展的藍圖。到任 1 年後,身兼行銷管理,負責後段的維修,經銷商庫存管理,零件倉庫成本、供貨率等工作,他的努力讓零件供應達成率從 50% 提升到 82% ,在進口車中表現十分突出,這份甜美,也奠立另一波衝刺開端。         
                                                    
衝刺期課題 (2) 專業精深化

   進入職場 6 年 ,擁有美國財務分析師〈 CFA 〉執照,曾獲台北金融研究發展基金會最佳研究員金鑽獎,具備電機、 MBA雙碩士的美林證券副總裁曾省吾,形容產業分析師這一行,「如同跑馬拉松,不能停下來,不然就會被追上。」因為證券業的組織扁平,一個外商證券的台灣辦公室只有 10 以下,每個職稱都十分響亮,要比的不是頭銜,不是資歷,而是真正的實力;也就是說,升遷與挖角依據的都是自己的表現。

     曾省吾指出,這一行損耗率非常大,早上 7 點多上班,加班到半夜是常有的事。即使出國兩、三個星期拜訪客戶,晚上還得與台灣辦公室聯繫,一旦一個消息出來,可能造成的股價變動,隨時都要分析。考慮家累、體力的問題,「這一行大多 25 26 歲開始衝刺,衝刺 5  10 年,到了 30 多歲就可以換跑道。」

    為了把握稍縱即逝的黃金時間,曾省吾在華寶證卷 3 年期間,剛好是「學徒養成期」,為了快速培養內功,他採取「以時間換取空間」的策略,接了不同且大量的專案,即使研究的領域是硬體,他還支援 DRAM 的分析,把電子產業上下游看的既深又廣,為此,週末加班自然是家常便飯。同時,在前有大樹的情況下,把握這一行「能力取向」的特性,他在 3 年前順利跳槽到美林證券。

打造爐火純青的功夫

     他指出 ,近幾年股市疲軟,客戶要求更多,分析師競爭壓力加大,因此,他衝刺的目標,已從職位晉升,轉為分析能力的提升。「我希望能將分析報告的重點變得簡明易懂,讓每天可能收到 1,000  e-mail 的知名基金經理,把我選為他們必讀的份報告之一,」他強調。     也就是說,再證券分析這一行中,學徒期段是在整理「 Data 」,做的是倒資訊給別人的動作,自己的閘放得很少。

     一旦進入衝刺期的階段,要再更上一層樓,「把最少的菜,炒成最好的」。 以功夫的境界來說,就是馭繁為簡,把數字淡化,只是告訴你一個想法,提供招式很簡單,卻招招鎖喉。

衝刺期課題 (3) 累積戰績實力

     今年 36 歲 ,處於衝刺卡位第二波的起點,目前任職一線投信公司投資理財處協理的周光開 ( 化名 ) ,曾在債券領域蹲馬步蹲了 3 年。 3 年間,學到了金融專業知識,卻也發現債券技術發展緩慢的事實,因此決定轉換跑道,到操作難度頗高的資產管理領域,擔任業務工作。

    在轉換跑道前,周光開經過了一番深思熟慮。他以 3 年為工作的基本時程,算了算自己唸完研究所,到債券部門工作 3年,一晃眼就是 30 幾歲;若下一個工作耽擱了 3 年發現轉錯了,轉到另一個領域再花 3 年,如此 8  9 年耗下去,工作沒有一致性,不僅無法累積經驗,別人也不會把你當成核心人員,當然更不會重用你,要出頭的機率就會降得很低。
    因此,他以「三雙翅膀」理論,仔細思量下一步出路。第一雙是看趨勢,第二雙是看公司績效,第三雙是靠自己的努力,三雙翅膀齊備,才能夠一飛沖天。

    由於政策開放,資產管理業處於上揚趨勢,加上所選的投信公司每年呈現 40% 成長,剩下來的就靠自己的努力了。周光開指出,在衝刺階段,比起內勤工作位置有限,業務工作比較沒有卡位的問題,拼的反而是速度與數字。對他而言,市場無線大,升遷覺飛零和的遊戲,業務副總不會只有一位。

實力跟不上頭銜調升

    他笑著指出 ,這個行業很喜歡走一種跳躍模式,就是一線投信協理,跑去三線做副總;一旦要到這個頭銜,又跑回一線其他公司應徵副總。

    不過,這種由大公司跳到小公司升官,再從小公司跳回大公司的方式,即使升官速度比待在大機構等待還要快,實力並沒有等量齊觀。加上根本沒有客戶基礎,處理的狀況也不夠多,當公司以高階主管規格看待,這樣的人可能連營運規劃書都寫不出來,所以位置一直坐不住。周光開直言,「這種心態向炒作股票一樣,就算 38 歲當上總經理,未來的路反而更難走,上去了很快就會摔下來。」

實戰經驗比虛銜重要

     處於衝刺卡位第二波起點 ,周光開坦言,他現在思考的路,是「如何再 45 歲時,不再拿著公事包到處跑客戶。」要達到這個目的,有兩條路要走:一是快速累積財富,二是等財富累積到一定程度,再轉向管理職。

    他認為,衝刺卡位期不是卡「升官」的位,而是衝自己的業績與財富,把手上的客戶與專業變成自己的籌碼。因為金融業這一行的頭銜非常虛,即使轉到管理職,也要有雄厚的實戰經驗才能服人。不如「演而優則導」,等到實力與戰績夠了,再來帶領團隊。

衝刺期課題 (4) 闖蕩新天地

「最好的生涯規劃,是把現在的工作做好。你要相信有『天理』,等到你做得出色,在業界有了名聲,自然會有一堆工作等你選,」這是德州儀器亞洲區總裁程天縱對生涯的見解。
相對於大部分人在衝刺卡位期 ,會就企業「既有」的職位做「線性」規劃,四年級生的程天縱,則是突破線性的限制,自己創造出新的職位。       
                   
不要設限,不要計較

    被許多雜誌比喻具有「創業家」性格的程天縱認為,當步入「衝刺卡位期」時,重點只有一個,就是「要付出、不要計較」。他發現許多人常會犯的錯誤,就是當公司要他做多一點事時,就是質疑公司能回報他些什麼。

    事實上,每個階段,當你多做事時,公司有得到,自己個人價值也同時在遞增。 

    回想整個職涯歷程,退伍後他到一家小公司當業務,從前端的晶圓代工到後段的封裝測試儀器都賣。他笑稱這個時期像是「打游擊戰」,什麼苦差事都做,包括報關、招標、搶代理、賣貨、送貨、收款等一手全包,也學到在大公司完全學不到的「撇步」。

    後來被挖角到 HP( 惠普 ) 儀器當業務,兩年後升成經理。程天縱便沒有積極規劃下一步的升遷之路,反而「雞婆」地協助當時工研院電子所所長胡定華,引進惠普 PC 板生產技術,並成功尋求台塑合作蓋廠,大幅提升 HP 在台灣的形象,並打進政府高層與台灣企業高階。

完成不可能的任務

    發現程天縱有完成「不可能」任務的潛力,惠普別成立了事業發展部門,由他擔任經理。再沒有具體目標下,給的大方向就是全心發展「能幫助惠普業務,又能幫助台灣展業的事業」。

    今年預定在台灣採購超過 150 億美元 IT 產品,占台灣總出口 11% 的惠普在台採購代表 (IPO) ,就是程天縱在事業發展部任內成立的。

    當時,他還成立公關、政府關係部門,並兼任全面品質管理(TQC) 經理。

    兩年之後,他將支援台塑蓋 PC 板廠,即將解散的工程師招集起來,成立惠台公司,為電子業客戶提供顧客服務、策略規劃,引導工廠自動化,改變以往客戶購買電腦,才提供工具的被動銷售模式,「自此,改變了賣電腦的遊戲規則。」

    沒念過 MBA 的他,並沒對這項陌生的業務模式卻步,不但自己念 MBA 的書,再 3 個月內,開發出策略規劃的流程,還到惠普去找製造專家,尋求提供工廠自動化、策略規劃的建議。

    1988 年惠普亞洲區總裁相中程天縱,帶他到香港遠東區總部,為他新設了市場部門擔任經理。惠普有計劃培養程天縱,先派他到矽谷的惠普總部,幫一個資深副總裁做 5 年策略規劃,晚上去念 MBA ,拿到學位後,即派他到北京擔任總裁。

克服心中的恐懼

    回顧過去 30 年 ,程天縱笑著指出,自己一路走來,都是做別人沒做過的事,經常要想明天該怎麼辦?當初,幫南亞蓋PC 板廠,沒有在工廠待過一天的他,根本不知道工廠要怎麼蓋,接下來後,只好自己跑到惠普去找人幫忙。沒念過 MBA的他,成立惠台公司,提供顧問服務,靠的也是自己進修,想出一套辦法來突破瓶頸。

    在衝刺階段,他明白悟出一個道理,「很多事情沒有做成都是問題,做成之後就是自己的成績。你要克服你心中的恐懼、瓶頸,最好的方法就是面對它,把它克服掉。一旦你克服過一次,它永遠就不會再找上你。」

衝刺期課題 (5) 為創業熱身

     「把生涯看成『金字塔』是辛苦的,不妨讓心更自由!」在廣告界打滾 11 年, 3 個月前跳槽到雷諾汽車擔任品牌主任的裘民輝,發出如此感嘆。進入意識型態廣告公司兩年, 37 歲就做上總經理位置的他,幾乎每天都以拼命三郎的方式做事。 

      以當時的客戶裕隆為例,裘民輝經常帶著廣告團隊,開兩個小時的車道三義裕隆總廠提案,經過大半天的會議,凌晨 1 點多趕回台北繼續開會,「連陪女朋友蹓狗的時間,都是約在深夜,等到蹓完了,剛好可以到永和吃燒餅油條。」他擔心自己過勞死,每天都吃「安慰劑」的健康食品,但就是停不下來。

     對於在廣告界,以「自己都覺得驚訝」的速度升遷,裘民輝點出關鍵: 「我不是只站在自己位置,而是站在協助公司經營客戶與談生意的角度做事,如此,才能夠取得別人對你的信心。」

     才剛離開廣告圈 3 個月的他,解釋自己轉換跑道的原因:若把自己當作一個容器,選擇轉換跑道是因為在廣告界的吸收已經飽和,邊際效益愈來愈低,投資的時間愈多,相對獲得的效率下降。「不是不能繼續做下去,而是直覺告訴自己到了。」

    認為生涯不該以線性進行,而是應該多元嘗試,裘民輝談到雷諾的新工作,疲累中仍充滿自信。他指出,現在的工作很像一個進口貿易商,管轄範圍從訂車到運送、庫存、行銷、通路管理、零件管理、服務廠等,具體而微,極大部分是自己以前從未接觸的領域。「與其說這個階段的衝刺是為登上高階,還不如說是為創業做熱身,更為貼切。」

學習用老闆眼光看事情

創業已 8 年的艾群科技董事長翁元臻,儘管職場第 1 年在研發部門做得非常開心,但確立創業志向後,在 28 歲時,它變轉換到系統整合部門, 4 年當中,他學著從各個角度,看資訊科技公司如何運作,如何解決問題。從售後服務開始做起,一路到產品行銷、與工廠聯繫、嘹解產品規格,他以創業的規格,努力訓練自己的能力。因此, 33 歲離開職場創業的他,累積了比同儕更豐富的閱歷,視野也更為開闊。

多元衝刺,等著收線

    衝刺時,除了可以不走線性,還可以多線發展。五年七班,身兼電影公司行銷經理、老師、廣播電台主持人、作家等多重身份的王文華,正是其中的代表。

    談到電影本行,王文華折服「征服情海」影片中,精確捕捉30 歲中階主管,面對職場的抉擇,與抉擇後的結果。當電影開始,字幕還沒打完,男主角湯姆克魯斯就被解雇。前一晚他還在大家拍手叫好聲中,朗讀萬言書,沒想到隔一天,在原處高喊,「誰今天要跟隨我,追求理想、自由、更好的公司,」卻沒有人願意跟他走,「職場就是這麼現實,再多理想,再有領袖魅力,都沒有用,大家都習於大公司的安定,」他感性地說。               
                        
    也許是不習於安定的基因,王文華除了保有被社會認可的「行銷經理」一職外,還兼顧另外 種角色,在行銷專家眼中,或許會有「品牌訂位模糊」的疑慮。不過, 4 個角色中,他以電影工作為核心,彼此之間互相汲取養分,反而各自開出不同的花朵。

    「企業的角色,會隨著退休年齡限制退出的,老師、主持人會隨人生不同階段,而有不同選擇,可以確定的是寫作是一輩子的事情,總有一天某個角色會取代所有角色,」王文華斬釘截鐵地說。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