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25日 星期三

全腦啟動

全 腦 啟 動

                                                     

資料來源:神奇大腦生為天才

透視偉大天才愛因斯坦的大腦結構,大腦1230克比成年男性小,神經細胞密度高,前額葉皮質區皺褶多,執行力、空間、視覺、抽象思考力超越常人。
這顯示出聰明並非天生,而是後天努力才改變。

愛因斯坦只是腦的開發比我們多了一點。
Life雜誌報導出類拔萃的人物:
美國總統林肯、美國將軍艾森豪、美國甘迺迪總統
宋美齡女士、天主教教宗、鄧小平、披頭四合唱團
阿姆斯壯登陸月球…
細數風雲,人才輩出,這些出類拔萃的人物,只是腦的開發比我們多了一點

 21世紀領袖的基因密碼:
˙左腦是低速運轉的意識腦,所掌管是邏輯、文字、數字、判斷、分析、直線。
˙右腦是高速運轉的潛意識腦,所掌管是韻律、想像空間、顏色、大小、形態。
只運用左腦的人,過於邏輯、理性。只用右腦的人,卻又過於想像、濫情。

人類終其一生大腦只運用了3%~4%,其餘97%左右,都醞釀在潛意識的大腦中。如何去開發這97%潛在的能量?左腦與右腦如何均衡,加以開發?

在人生最初的幾年,大腦主要任務,是確定所有腦細胞能夠建立正確的連結,令人意外是,並非只是建立連結,還包括了切斷連結。

三歲小孩的腦細胞的連結,是成人的兩倍,這些連結都亂成一團,為了妥當運作,大腦必須決定那些連結要保留,那些連結要切斷,大腦得檢查上兆的連結,因此採取殘忍有效的方法-不用就切斷。

假如孩童時,沒人跟你說話,小孩的大腦負責語言區域,沒有受到刺激,導致終生受損,根據科學研究,假如錯過大腦發育的關鍵時期,就再也無法挽回了。

發育中的大腦是非常脆弱,同時可塑性極高,刺激是大腦成長時,不可或缺的元素。例:在嬰兒出生時,就給予聽了12週的聲音,很多時候,小孩最初的記憶是旋律。

神經科學家W. Gray Walter在1940到1950年代作了一系列實驗,他使用電子頻率閃爍觀測裝置結合EEG設備,將節奏性閃光以每秒10到25次讓受測者看,發現閃光不只改變與視覺連結區域的腦波活動,更改變整個大腦皮質的腦波活動,另外,節奏性連續閃光似乎可以改變大腦不同區域間的某些物理限制。這表示大腦皮質的視覺投影區所接收的閃光刺激已突破邊界;閃光的波紋溢流至其它區域,使得受測者的主觀感受特別強烈。

人類從1920年代末初次記錄腦波(EEG)模式之後,研究人員便明白光線刺激可改變EEG。1934年時,科學家已確立在已知頻率下重複視覺刺激不僅能政變EEG模式,而且靠著同一頻率的刺激,大腦能夠迅速產生回應,此稱為大腦的導引效應或大腦的光導效應。這與Monroe在無意中發現的「音頻率接續反應」相同(使大腦接受一些節奏性聲音的刺激,發現大腦的EEG模式會呈現那些聲音的頻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