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26日 星期三

父母要告訴孩子「為什麼這樣做」,品格才能內化

父母要告訴孩子「為什麼這樣做」,品格才能內化
品德對孩子而言是抽象的概念,孩子甚至會好奇,品德是長什麼樣子呢?

我認為品德涵蓋尊重、誠實,還有尊敬,這些都是帶有「行動力」的名詞。

當孩子以自我為中心時,要如何形塑孩子的行為?

許多孩子無法認同父母教導的價值觀,是因為大部分父母在教導孩子時沒有給予行為的理由。父母也許會告訴孩子「怎麼做」,卻沒有告訴孩子「為什麼這樣做」。

就像孩子在朋友的聚餐中常常被要求「安靜」。知道「如何」,而不知道「為何」,結果就是孩子無法安靜,繼續做著他們想做的事情。

長大後,孩子也許成為表面上看起來有道德行為的人,但內心卻不具備道德原則。因為他們學會在各種狀況下如何表現,卻不一定明白行為背後的理由。

「怎麼做」是外在的行為,「為什麼這樣做」是原則。將「行為」與「原則」說清楚講明白,是為人父母的責任。

──如何處理大人最頭痛的孩子吵鬧問題?

我曾因為講電話讓孩子等待太久,孩子因而焦躁不已。當時我只知道要孩子「安靜」,好讓我可以好好與朋友說個話,然而,卻沒有給孩子「安靜」的方法與理由。

即便我告訴孩子,吵鬧是極不尊重的態度,以及給了孩子玩具、餅乾、書本、畫筆,能用的法寶幾乎全上場了,卻仍無法奏效。

建立與孩子溝通的模式,如兒子一拍我,我知道自己還有十分鐘的時間

直到有一次,昕輕拍我的肩膀,當時我正講電話講得口沫橫飛。這個不經意的舉動,讓我找到如何避免孩子在大人說話時不插嘴。

自此以後,當我講電話,孩子只要輕拍我的肩膀,我們就很有默契的知道我還有十分鐘的講電話時間。只要他們輕拍我的肩膀,我就會告訴電話裡的對方,我要準備掛電話了,而不是讓孩子在旁邊等我講到天荒地老,這就是給予孩子安靜的理由與方法。

──理性處理親子間的不同需求,彼此才不會受委屈

這個方式也同樣可以運用在與朋友相聚時,孩子在一旁等待媽媽聊天談話,卻不會打擾對話者的好方法。

昕特別要我補充一個祕訣,「如果連十分鐘都等不了,那麼可以握緊雙手,做出祈禱姿態,讓自己冷靜。」

當昕要我書寫這段時,我的腦海裡馬上重現我所熟悉的禱告身影。

父母必須清楚告訴孩子,為什麼「不可以」,以及幫助他完成

因此,下一次告訴孩子「不可以」或「安靜」的時候,請好好告訴孩子理由。讓孩子知道「不可以」亂跑,是因為擔心碰撞的危險,而「安靜」是因著尊重,並且避免干擾與他人言語或對話上的溝通。

重要的是,幫助孩子想一個辦法。告訴孩子,如果能坐在椅子上用餐,那之後就可以出去散步,給他們一個時間上的分界。

這些協助就像是導師,讓孩子的自私轉變為自制。當孩子的行為從外在轉為內心,當這些都刻畫在心版上時,孩子的行為動機就能從外表的遵行,轉為內心的真實出發。

──如何處理孩子的怒氣?答案是:好好聽孩子說話

尊敬父母應該是一種愉快的經驗,但是它背後要探討的是,孩子是發自內心的尊敬?還是尊敬成了孩子的負擔?

孩子最大的困境是,他們對父母的怒氣沒有防禦能力。如果不讓孩子將心裡的想法說出,積習的怒氣就會成為挑釁的行為。冷靜地聽孩子的怒言也許不是讓身為父母的你感到愉快,但比孩子用行動反應要來得好多了!

不幸的是,當孩子說出怒言時,多數父母比孩子還要生氣。疑問著孩子怎麼可以對父母這樣說話,或者吆喝不要再聽到孩子這樣說話,懷疑孩子對自己身為父母的尊重……結果,孩子選擇乖乖閉口不說,因為說了也沒用。或索性公然的反抗,用最強烈的方式反應。

怒氣的管理是需要學習的,藉由各種方式,幫助自己了解孩子的怒氣。一種有效的方式是,請先好好地聽孩子說話。

孩子需要學習合乎道德的思考方式,洞悉行為背後的理由。這是一個可貴的學習。

當孩子的態度轉為心甘情願,代表父母已在孩子身上築好品德的籬笆,也帶著孩子抵達「尊敬」的起點。

──孩子真誠說「請」、「謝謝」,並且了解背後的原因

孩子在每次的購物或外食後,總會跟爸爸媽媽說聲:「謝謝。」對於初次到我們家拜訪的朋友總會有點兒詫異,他們認為孩子太客氣了!

這習慣究竟是從何時開始養成的?我也不清楚,但我知道孩子說「謝謝」是真誠,是出於感激與體諒父母賺錢的辛苦。在家中養成說「謝謝」與「請」的習慣,是提醒孩子對父母的付出。這個教導,對我們而言也是一種禮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