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5月14日 星期二

拚經濟…「老天不會再給台灣十年」


拚經濟…「老天不會再給台灣十年」

「老天不會再給台灣十年,我們僅剩這二、三年時間可以迎頭趕上」,對於如何拚經濟,經建會主委中閔坦言時間已經很有限。
管中閔說,產業一定要轉型,台灣不能再走廉價土地與勞工的老路,「回不去了」;且中國自己有問題要解決,台灣一定得變,要走自己的路,不能只盼與對岸做產業鏈分工。
產業界抱怨,政府老是解決不了問題,處理事情沒效率。本月初,工總舉辦工業團體與政府首長座談會,產業代表洋洋灑灑提了卅六個問題,各部會也派員列席回答,但在場的產業代表直言: 「每年提出的問題都很像,但問題一直都沒解決。」
另外,近年台商在外銷市場節節敗退,產業界普遍認為是內、外因素夾擊所致;其中外在因素之一,就是洽簽自由貿易協定(FTA)的速度不夠快。
機器工業同業公會理事長徐秀滄指出,韓國與歐美間的FTA生效後,挾著零關稅優勢,讓台商訂單流失。韓國去年工具機出口至越南大幅成長百分之一百卅九;但同期間,台灣工具機出口越南卻衰退二成。台商最不甘心的是,明明產品不輸韓國,但就是被零關稅擊敗。
對於產業界的不滿,包含經建會主委管中閔與經濟部次長梁國新都表示重視,但也都指出,國內經濟政策的大方向基本上都對,但問題常出在「缺乏共識」,政府花太多時間溝通,速度停滯不前。
管中閔認為,台灣自由化與國際化腳步太慢,沒辦法與國際接軌,使得國內的投資衰退、人才流失與產業喪失競爭力等,影響到就業機會與薪資所得;因此,政府首要之務,就是要鬆綁法規,把限制拿開,讓民間自由發展,不要把人才與創意綁死。
經濟部長張家祝表示,此刻最佳的一帖處方是「執行力」,應確切落實既有計畫,才有機會走出悶經濟泥淖。
張家祝表示,從投資、出口、產業結構調整到融入區域經濟整合,都必須面面俱到、同時並行。
張家祝舉產業結構轉型為例,他認為,類似方案已夠多了,目前重心應是:整合既有產業政策,先挑出重複、類似內容,化繁為簡,再集中力量推動,而非再祭出華麗的新口號。

沒有留言: